EI、Scopus 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最新录用

显示方式:
基于流固耦合的压气机转子叶片非同步振动分析
汪松柏, 霍嘉欣, 赵星, 陈勇, 吴亚东, 张军
压气机转子叶片非同步振动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气动弹性问题, 表现为叶片振动频率与转频不同步且具有锁频现象, 严重影响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和运行安全, 目前对其产生机理并不完全清楚. 为了深入研究压气机内不稳定流动与叶片非同步振动之间的耦合机制, 基于时间推进的方法建立了多级压气机转子叶片全环的双向流固耦合模型, 数值研究了刚性叶片与非同步振动柔性叶片的非定常流场、气流激励频率和结构响应特征, 揭示了压气机转子叶片非同步振动的流固耦合机制. 结果表明: 近失速工况下, 转子叶尖吸力面径向分离涡的周期性脱落及再附过程是导致叶尖压力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 其3倍谐波激励频率与转子一阶弯曲固有频率接近, 提供了叶片非同步振动的初始气流激励源. 叶片非同步振动发生时, 位移响应表现为等幅值的极限环特征, 振动以一阶弯曲模态主导, 径向分离涡产生的非整数倍气流激励频率及其谐波频率最终锁定为叶片一阶弯曲固有频率, 非同步振动的运动胁迫使得相邻通道叶尖流场周向趋于一致. 本文研究成果及对叶片非同步振动流固耦合机制的认识可为压气机内部不稳定流动诱发的叶片振动失效分析提供有益参考.
, doi:10.6052/0459-1879-23-435
氨/二甲醚燃料分级燃烧的排放特性
余鸣宇, 罗光前, 姚洪
由于本身含氮,氨的燃烧过程会造成高额燃料型NOx排放,为了减少氨燃料利用过程释放的NOx,本研究采用燃料分级燃烧技术进行氨/二甲醚燃烧,通过实验探究了燃料分级方法对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燃料分级方法能够降低NO和NO2的排放浓度,最高使得NO减少60.1%,NO2减少88.7%。在进行单级燃烧时NH3几乎被完全消耗,采用燃料分级方法后则会造成NH3排放,其浓度随二级氨注入量增多而增大,而NO浓度则随二级氨注入量增多而增大,当热功率为0.6 kW、局部当量比为0.85时,NH3和NO排放浓度达到3000 ppm左右的相同水平。实验结果表明燃料分级燃烧方式在降氮方面有良好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了解污染物NO在分级燃烧过程中的生成和消耗特性,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化学反应器网络(CRN)模型,在Chemkin软件中对本实验测试工况下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准确预测了NO的排放数值,验证了CRN计算方法的准确性。敏感性分析表明二甲醚具有比常规碳氢燃料更强的活化作用,对NO生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产率分析表明NO在一级燃烧区主要通过HNO路径生成,在二级反应区主要通过NH2+NO=N2+H2O和NH2+NO=NNH+OH反应被消耗。
氧气转炉煤气全干法显热回收系统中CO爆燃与防爆研究
魏小林, 李腾, 陈晴晴, 刘迪, 王曜, 吴东垠, 李博, 张良
氧气转炉煤气一般在850℃左右时采用喷水/水雾法降温除尘,导致煤气50%的显热被浪费。为了充分利用转炉炼钢过程中富含CO煤气的余热资源,我们取消了喷水工艺,采用转炉煤气全干法显热回收系统,但是该技术在转炉煤气前烧与后烧阶段存在煤气爆炸的风险。针对转炉全干法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需求,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了CO当量比、混合气初始温度和含水量等因素对CO爆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爆燃的最大压力随着混合气体中CO当量比的减小呈现减少的趋势,在实验CO当量比范围内,爆燃压力最大值为0.65 MPa;混合气体初始温度升高导致爆燃过程中产生的压力降低,与此同时火焰速度会相对增加,进而影响火焰传播时间。含水量增加会导致CO爆燃的最高压力增加,但含水量到达0.463%后继续增大则影响不大;最后,通过分析CO爆燃特性和实际生产过程,提出了燃烧控制与强化以及煤气爆炸遏制等防爆方法和技术。
基于渐近分析法的复杂截面梁振动分析
宋子文, 孙直, 朱一超
梁结构在工程工业中被广泛应用,梁的自振问题能够体现其本征动力学特性,是梁动力学分析中的基本问题,经典的梁理论往往基于不同的假设。本文采用渐近分析的方法,以梁的截面尺寸与长度之比为特征参数,严格地推导了三维梁的一维等效振动分析模型。特征参数的引入,有助于确定梁结构物理量之间的真实量级关系。渐近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复杂几何截面的细长梁,仍可用与欧拉梁模型复杂度相似的一维等效模型进行振动分析,且纯弯曲变形只是梁振动分析中的首阶项。以精细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为基准,验证了所提出的一维等效梁振动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所提出的一维等效梁模型可以在商业有限元软件中通过Generalized截面等内嵌模块便捷地实现。通过对比有限元软件中多种梁单元的计算结果发现,在相似的模型复杂度下,所提出等效模型对细长梁自振频率的分析精度与稳定性显著优于在商业有限元软件中直接选择复杂梁截面使用Euler梁单元计算的结果。
基于单辆通行车激励的车桥耦合理论梁式桥阻尼比识别研究
杨仕骏, 阳洋, 王者伟, 程赟, 许文明, 陶帅
本文提出一种在单辆通行车激励的情况下, 基于车桥耦合理论识别桥梁阻尼比的方法. 首先, 将集成化检测车设计为单自由度体系, 利用集成在检测车上的传感器采集信号并滤波获取桥梁一阶响应信号, 通过相邻峰值点做比值并取平均得到桥梁一阶阻尼比, 理论推导出检测车停靠在桥面任一位置均可识别出桥梁一阶阻尼比. 其次, 考虑通行车车速、检测车停靠位置、环境噪音、桥梁阻尼比和通行车阻尼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通过数值模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并与工程上经典的随机子空间法和文献方法进行对比. 最后, 在梁式桥实桥试验进行初步验证, 说明本文方法的工程适用性. 研究结果表明: 所提方法对检测车在桥面上的停靠位置没有具体要求, 避免了路面粗糙度对阻尼比识别结果的影响, 通行车的阻尼和车速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阻尼比识别无明显影响, 并且在信噪比30dB以上可识别出桥梁一阶阻尼比, 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操作简单且不需要封桥, 可有效促推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桥梁一阶阻尼比识别.
, doi:10.6052/0459-1879-23-477
表面润湿性对球体斜射入水过程的影响研究
刘思华, 李利剑, 朱晋, 王占莹, 张敏弟
针对球体表面润湿性对倾斜入水空泡演化过程及球体动力特性的影响开展研究, 以便能够进一步理解润湿性对入水过程的影响并且能够为多种情况下的入水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球体入水过程空泡形态观察、采集与测量实验平台, 分析了亲水性和疏水性球体入水过程中入水喷溅和空泡的演变规律, 并深入讨论了不同速度下球体表面润湿性对球体入水过程中动力特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 不同表面润湿性球体在入水过程中的喷溅及入水空泡演化与动力特性存在明显区别. 在相同入水速度下, 亲水性球体的三相接触点远高于疏水性球体, 而喷溅的高度却低于疏水性球体, 但该差异随入水速度的增加反而减小. 随着入水速度的增大, 亲水性球体依次经历了无空泡、浅闭合和面闭合三种闭合方式, 而疏水性球体先后只出现了深闭合和面闭合两种. 但是. 随着入水速度的增加, 球体表面润湿性对空泡演化过程的影响逐渐减弱, 当速度增加到11.25 m/s时, 二者不存在区别. 同时发现, 在入水过程中, 在相同速度下生成入水空泡较无入水空泡其总流动阻力系数降低49.94%; 亲水性球体生成空泡体积更小, 空泡带来的附加质量力也更小, 减阻效果更好.
, doi:10.6052/0459-1879-23-461
参数冻结精细指数积分法在非线性车桥耦合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张宇, 李韶华, 任剑莹
描述车桥耦合作用的基本问题是一个时变系统问题, 且很多工况下需考虑非线性特性, 使得该问题难以得到解析解, 甚至数值解也可能很复杂. 针对于该问题的求解, 本文提出了一种参数冻结精细指数积分法, 将其应用于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的数值分析中. 该方法结合了精细积分和指数积分特点, 并将时变系数矩阵在每一积分步参数冻结, 用于获得系统振动响应的数值解. 考虑汽车轮胎与桥面的力和位移耦合关系、桥面沥青铺装层、桥梁材料粘弹性和几何非线性特性, 建立了车桥耦合动力学模型, 并应用参数冻结精细指数积分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求解. 通过与近似解析解、辛Runge-Kutta算法以及经典的Newmark-β数值积分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验证了所提出方法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在此基础上, 制作了缩尺车桥耦合系统模型, 测试了跨中挠度响应, 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建模和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所提算法的数值特性, 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参数冻结精细指数积分法不仅可以处理时变、非线性问题, 且具有良好的数值计算精度和长时间数值稳定性; 由于精细积分的特点, 参数冻结精细指数积分法的计算时间步长可以取的较大, 可有效提高计算效率. 因此, 本文所提出的参数冻结精细指数积分法预期可成为求解车桥耦合动力学问题的一种新的高效算法.
, doi:10.6052/0459-1879-23-376
射流扩散火焰闪烁模态及频率特性的实验研究
张昊东, 杨溢凡, 李林烨, 夏溪, 齐飞
层流扩散火焰的闪烁是一种经典的火焰不稳定性现象, 然而现阶段对其不稳定性模态及频率特性的研究尚不充分. 本文利用高速摄影和粒子图像测速同步测量技术, 对宽工况下准静态环境中的浮力主控和动量主控圆口射流扩散火焰的不稳定性及其频率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发现, 燃料射流流量增大会导致火焰失稳, 所引起的闪烁现象可分为varicose模态和sinuous模态. 流场测量结果表明, 闪烁火焰的主要流动结构表现为分别位于火焰面内外的两个剪切层. 火焰外剪切层卷起形成的大尺度环形涡的周期性产生、增长和脱落是导致火焰面周期性形变(即火焰闪烁)的原因. 闪烁火焰具有准周期性, 其流场具有统一的主频率, 且该频率与火焰脉动频率一致, 说明闪烁火焰在本质上是种整体流动不稳定性的体现. 浮力主控火焰sinuous模态的频率比varicose模态高3 Hz左右, 并且在燃料流量较大的工况下存在varicose和sinuous模态间的切换. 浮力主控火焰的频率符合经典的1/2标度律, 但不同模态对应着不同的标度律系数. 动量主控火焰的频率显著偏离1/2标度率, 且偏离程度随射流动量增加而增强. 研究表明了流动不稳定性模态对于射流扩散火焰频率特性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 doi:10.6052/0459-1879-23-361
裂隙封护土遗址压力型锚固系统界面应力传递与承载性能解析方法
芦苇, 孙浩朗, 李东波, 闫笑琦, 王奕妃
土遗址锚固工程中, 压力型锚杆相比于全长粘结拉力型锚杆而言具有高承载力和耐易溶盐侵蚀的优势, 但由于此类锚固系统传力机理尚不明确, 导致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受到严重制约. 本文将遗址稳定体内锚固段分为弹性压缩段和粘结−滑移段两部分, 分别基于线性弹簧和浆体/土体界面粘结−滑移强化型本构建立简化力学模型, 对界面粘结−滑移全过程, 即弹性阶段、弹性−强化阶段和强化阶段进行理论解析, 推导了各阶段对应的位移、应变以及剪应力分布等计算公式, 给出了压力型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解析解. 结果表明, 峰值荷载前荷载−位移曲线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弹性压缩段占比与锚固长度对荷载−位移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弹性-强化阶段. 参数敏感度分析表明, 忽略弹性压缩段影响时, 锚固长度与极限承载力线性相关; 浆体弹性模量主要影响界面应力随荷载增加时的传递进程, 对承载力影响有限; 粘结−滑移模型的剪应力峰值对承载力有显著影响. 该解析方法对土遗址压力型锚杆锚固系统传力过程分析具有良好适用性.
, doi:10.6052/0459-1879-23-340
双层多孔板结构相变发汗冷却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韬略, 吕玉妹, 栾芸, 贺菲, 王建华
为了提高相变发汗冷却的冷却性能, 提出不同孔隙率组合的双层多孔板结构设计代替传统的单层多孔板结构. 以液态水作为冷却剂, 使用修正后的局部热非平衡两相混合流模型, 数值研究了不同孔隙率组合的多孔板内流-固耦合传热和冷却剂流动输运特性.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存在可以降低结构表面温度的双层多孔板设计, 并且在冷却剂流量较大、液体水相变发生在上层多孔板内时, 该新型结构相较于传统结构的表面温度降低更为明显. 与此同时, 冷却剂的注射压力被重点关注. 由于水蒸气的运动粘度远高于液体水, 研究中发现当冷却剂相变发生在多孔板内时, 冷却剂的注射压力主要取决于水蒸气所集中的上层多孔板孔隙率. 因此基于多孔介质内的渗流特性, 采用孔隙率较大的上层多孔板有助于降低结构内的水蒸气压力, 从而实现多孔板板底冷却剂注射压力的降低, 在某一孔隙率组合中冷却剂注射压力的最大降幅可以达到65%. 如果采用相反的孔隙率设计, 即下层多孔板的孔隙率较大, 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表面温度, 但是注射压力将会数倍增加, 不利于相变发汗冷却的实际应用.
, doi:10.6052/0459-1879-23-268
大尺寸电弧等离子体的产生、控制及应用
马中洋, 李淩豪, 孙红梅, 倪国华
基于电弧发生技术获得大面积均匀热等离子体,具有高温区尺寸大、处理和反应均匀性好等优点,在热喷涂、微纳粉体制备、煤制乙炔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大尺寸电弧等离子体应用需求入手,详细综述了国内外在大尺寸电弧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从产生的方式上,介绍了多相交流、多电极直流和磁驱动旋转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并分别阐述了大尺寸热等离子体产生的基本原理和电弧的基本特征;在电弧特性控制方面,基于发生器结构特征,从电极几何位形、气流驱动和磁场驱动等几个方面,汇总了等离子体的调控方法及其调控机制,论述了它们对等离子体位形、动态特性和流动特性的影响;最后,介绍了国内外大尺寸电弧等离子体应用的基本情况及其研究进展,围绕着应用痛点,进一步凝练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电弧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升级和新领域应用的拓展提供支持.
分区参数对超声速湍流燃烧动态分区火焰面模拟的影响
南江浪, 张政, 姚卫, 刘凤君
本文基于动态分区火焰面模型(DZFM)和改进延迟分离涡(IDDES)湍流模型对DLR中心支板稳焰的超声速燃烧室进行数值模拟。对无反应状态燃烧室的模拟准备复现了燃烧室内复杂的波系结构以及中心射流失稳发展过程,燃烧状态下的模拟结果较好的捕捉了火焰推举、OH基团以及平均温度等火焰结构特征,由此验证了本文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的适用性。此外,由反应状态标量(OH基)在混合分数空间中的分布可知,反应标量与混合分数在全场内不满足强相关性。通过增加流向坐标、马赫数以及燃烧热释放速率作分区参数可显著抑制反应状态标量在混合分数空间内的条件脉动,其中热释放速率的作用最显著。 进一步对比采用不同多参数分区的DZFM模型所得火焰结构,发现对于处于预混燃烧状态的支板尾迹区以及高雷诺数剪切层区域火焰,采用包含燃烧热释放速率、流向坐标以及混合分数作为分区指标的三参数分区DZFM模型可显著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两级变幅应变疲劳本征损伤耗散寿命预测模型研究
李文奇, 向忠, 李浩然, 任忠凯, 王嘉栋
在变幅低周疲劳载荷条件下, 材料的疲劳损伤累积过程中呈现出了显著的载荷顺序效应. 这种现象复杂化了变幅疲劳寿命的预测, 因此, 如何更精确地预测变幅低周载荷下的疲劳寿命, 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变幅低周疲劳载荷下损伤累积表现的载荷顺序效应, 考虑到本征损伤耗散与疲劳损伤构成一一映射, 且刻画低周疲劳破坏的热力学本质, 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及其不可逆热力学框架, 推导本征损伤耗散功演化模型D型描述并以等同本征损伤耗散功作为损伤转换条件, 建立了一种考虑载荷顺序效应的变幅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为了验证新模型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进行了P355NL1结构钢和Ti-6Al-4V钛合金在两级变幅载荷下的单轴低周疲劳实验验证, 并与Manson模型、Kwofie模型和Peng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新建模型的预测效果都在1.5倍的误差范围内, 与实验结果相当吻合, 且优于现有的预测模型. 运用本征损伤耗散理论开展变幅疲劳寿命预测, 为金属材料变幅疲劳寿命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 doi:10.6052/0459-1879-23-314
可压缩边界层的入口合成湍流生成方法
王天, 孙东, 郭启龙, 李辰, 袁先旭, 李博
在壁湍流中开展RANS-LES方法混合模拟时,入口处添加合理的湍流脉动能够缩短流场向完全湍流的发展距离,提高数值模拟精度以及节省计算资源。本文采用SA-IDDES方法对槽道湍流和可压缩湍流边界层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三种较为常用的合成湍流方法对流场发展的影响,包括合成湍流生成器(STG)、数字滤波法(DFM)和合成涡方法(SEM);研究了不同合成湍流入口条件下流场壁面摩阻、流场结构、雷诺应力的发展过程,评估了各方法在壁湍流中的表现。其中在不可压槽道湍流和可压缩湍流边界层模拟中,STG方法展现了较短的摩阻恢复距离,流场结构与雷诺应力发展相比DFM也有一定的优势。在高马赫数湍流边界层的数值模拟中,忽略热力学量脉动可能会降低合成边界层脉动恢复到物理真实脉动的速度。因此,本文进一步基于STG给出的速度脉动,在入口处通过若干强雷诺比拟方法(SRA、GSRA、HSRA)添加热力学脉动量,对比研究了对可压缩湍流边界层流场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是否添加热力学脉动对于流场摩阻和雷诺应力发展影响较小,但对流场中的热力学量影响显著,其中GSRA下流场热力学量恢复的最快。
平台运动对柔性立管涡激振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朱红钧, 刘文丽, 高岳
基于自循环实验水槽开展了存在平台纵荡和横荡运动时的悬链线型柔性立管涡激振动响应测试,立管长径比为125,测试的平均约化速度范围为4.40~39.33. 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和高速摄像机分别监测了平台运动和立管振动位移,从响应频率、振幅、振动形态等方面分析了平台运动对立管振动的影响. 根据立管振动主导频率与平台运动主导频率是否相同,区分了强耦联和弱耦联,定义了强耦联长度,其在模态过渡组次相对较短,立管平面外振动受平台运动的影响较平面内振动小. 以立管瞬时形态的波腹个数变化量化了模态竞争和平台运动对振动形态的影响. 通过对比过滤平台固有频率前后的立管振幅、振形与主导频率的时空分布发现,高约化速度时,平台运动抑制了立管空间的频率竞争,也抑制了立管平面内、外耦合响应.
高置信水平结构逆可靠度分析与优化方法
郝鹏, 杨浩, 冯少军, 王博
不确定性客观存在于工程结构生产制造以及服役等各环节之中并对结构承载性能有着显著影响。特别是对于服役条件苛刻的航空航天承载装备,在设计阶段考虑多源不确定性的影响对于结构安全至关重要。为此,国内外学者对高置信水平结构逆可靠度分析与优化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长足进步,包括自适应迭代控制算法、先进可靠度优化策略与非充分样本下高置信度设计方法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逆可靠度分析与优化方法取得的进展做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特别是逆可靠度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与面临的挑战问题。进一步,针对长期困扰可靠度方法实际应用的小样本问题,重点从结构高置信水平可靠度分析与优化理论角度开展系统介绍。最后,基于现有成果和国家重大前沿需求对结构可靠度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思考与展望,期望相关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助力我国航空航天结构实现高可靠性与极致轻量化设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