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Scopus 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55卷 第7期

流体力学
流向磁场下球形气泡绕流的线性稳定性分析
郑晓琳, 潘君华, 倪明玖
电磁冶金中氩气通常作为动力和载体将脱硫剂、脱氧剂吹入到液态金属中, 因此存在磁场环境下气泡在液态金属中自由运动的问题, 而绕流作为自由运动的特殊形态, 是研究自由运动问题的第一步. 本文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流向磁场作用下球形气泡绕流的全局线性稳定性, 讨论$\mathit{Re}\leqslant 1000,N\leqslant 60$参数范围内稳态轴对称基本流对时间−方位角模态小扰动的响应, 发现了8个不稳定的驻定模态, 并绘制它们在$ \mathit{Re}-N $参数平面与$ \mathit{Re}-Ha $参数平面的中性曲线. 结果显示方位角波数$ m = 1 $的驻定模态首先导致第一次常规分岔, 该模态已被广泛证实为轴对称绕流中最不稳定的模态, 使轴对称尾迹转变为由一对反向旋转涡组成的单平面对称尾迹. 同时第一次分岔的中性曲线展示磁场对球形气泡绕流先失稳后致稳的作用. 后续分岔依次由$m = 2, 3, \cdots, 8$的不稳定模态导致. 这些分岔为认识磁场环境下气泡绕流的尾迹结构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3, 55(7): 1407-1416. doi:10.6052/0459-1879-23-101
考虑气核生长溃灭效应的螺旋桨梢涡空化初生数值模拟研究
王永帅, 王鑫程, 程怀玉, 季斌
梢涡空化是螺旋桨最早发生的空化类型, 其一旦发生会显著增强舰船辐射噪声水平. 因此, 螺旋桨梢涡空化初生的预报是军舰临界航速确定的关键, 长期以来受到船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的重点关注. 微观气核受涡心低压作用而发生暴发式生长是梢涡空化初生的重要机制, 而传统欧拉框架下的宏观空化模型用经验参数模化了微观气核的影响而无法对该过程准确模拟, 影响对螺旋桨空化初生的准确预报. 为了弥补传统模拟方法的不足, 本研究发展并使用一种基于气泡动力学并考虑水相可压缩效应的欧拉−拉格朗日空化初生数值预报方法对螺旋桨梢涡空化初生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 该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报螺旋桨梢涡空化初生. 此外, 本研究不仅从微观气核角度探究不同来流气核尺寸对空化初生的影响, 还进一步研究梢涡流动特性对气核演变的影响机制, 初步探究初生空化在螺旋桨梢涡流场中的发声机理. 在空化初生光学判断准则下尺寸越大的气核越容易被梢涡捕获而暴发式生长. 气核在梢涡卷吸作用下逐渐靠近涡心低压区. 在涡心低压区的持续作用下气核开始暴发式生长, 并在半径达到最大后迅速收缩溃灭, 产生强烈的正声压脉冲信号.
2023, 55(7): 1417-1427. doi:10.6052/0459-1879-23-080
定常及振荡流下带网半浸没浮筒载荷特性研究
杨孟婕, 任浩杰, 胡滕艳, 付世晓, 张萌萌, 许玉旺
与网衣混合黏连的半浸没浮筒是重力式养殖网箱常见的结构形式, 其水动力载荷计算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服役网箱的结构安全. 为了有效地获取作用于带网衣半浸没浮筒的水动力载荷, 并揭示网衣对浮筒水动力载荷的影响, 文章开展了带网衣半浸没浮筒模型和无网衣半浸没浮筒模型在定常流与振荡流下的水动力载荷实验, 获取了不同定常流速及不同振荡流场工况下的水动力载荷, 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识别不同流场下的水动力系数. 实验结果显示, 网衣结构的存在会极大地放大半浸没浮筒的水动力载荷及载荷系数, 网衣对半浸没浮筒水动力载荷的影响不可忽略. 进一步地, 本文探究了Re数、Fr数、KC数以及Stokes数等相关参数对带网半浸没浮筒水动力载荷系数影响. 综合发现, 浮筒水动力载荷系数与Fr数表现出一定的相关关系, 尤其是附加质量系数对Fr数显示出强依赖性; 另外, 网衣对水动力载荷和系数的放大程度同样与Fr数相关. 本工作表明以往采用纯浮筒载荷系数进行带网半浸没浮筒载荷计算, 将对网箱设计安全造成极大的风险, 实际工程中应考虑网衣对半浸没浮筒的影响.
2023, 55(7): 1428-1438. doi:10.6052/0459-1879-23-081
基于虚功率原理的鲹科鱼类波状推进分析
黄恺俊, 余永亮
自然界中的大多数鱼类通过波状摆动的方式实现推进, 这是动态变形的鱼体和周围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研究推进中流体对鱼体变形的响应不仅可以增强对波状推进的认识, 还可以为流动控制提供依据. 以鲹科模式推进的仿生二维模型为研究对象, 通过数值计算获得鱼体波动产生的流场以及鱼体受到的流体力数据. 基于虚功率原理, 将鱼体受力分解为4部分, 分别是鱼体边界变速运动的瞬时贡献、流场中流体旋转和应变速率相对大小的贡献、壁面剪切应力的类摩阻分量和壁面摩阻分量. 结果表明, 当鱼体波状摆动产生推力时, 鱼体边界变速运动是主要的正推力来源, 并且该项80%的推力贡献来源于20%的鱼尾部分的边界变速运动. 鱼尾两侧边界层中的流体旋转和应变速率的相对大小和壁面摩阻对推力都是负贡献. 对于低雷诺数的情况, 流体旋转和应变速率的相对大小的负贡献低于壁面摩阻的负贡献, 而在高雷诺数的情况下, 流体旋转和应变速率的相对大小的负贡献强于壁面摩阻的负贡献. 壁面类摩阻分量相对于其他3项总是较小的. 结合标度律分析, 在摆动推进的标度关系中, 与雷诺数无关的推力部分是由边界的变速运动、流场中流体旋转和应变速率共同提供, 且流体旋转和应变速率也贡献了摆动推力中与雷诺数有关的部分, 而这一部分接近类摩阻和摩阻的一半, 同时, 类摩阻和摩阻还提供了常阻力分量.
2023, 55(7): 1439-1450. doi:10.6052/0459-1879-23-076
高超声速火星进入环境中颗粒运动特性研究
邢好运, 刘卓, 汪球, 赵伟, 高亮杰, 刘中臣, 钱战森
火星大气中会发生不同规模的沙尘暴, 大气中蕴含的尘埃颗粒会对高速进入的火星探测器表面造成侵蚀并导致壁面热流增加, 给探测器的热防护系统设计带来巨大挑战. 文章针对高超声速火星进入环境两相流动问题, 基于Euler-Lagrange框架建立非平衡流场与颗粒的单向耦合计算方法, 采用模态半径为0.35 μm的火星大气颗粒分布模型, 研究不同尺寸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轨迹, 获得高温相变模型对颗粒运动的影响以及不同粒径颗粒的撞击能量分布. 结果表明, 颗粒在高温流场中运动会吸热融化甚至蒸发, 高温相变模型导致的颗粒直径减小对小尺寸颗粒运动轨迹有较大影响; 当前计算状态下, 直径3 μm以上的颗粒具有较大的Stokes数且颗粒半径在运动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 其运动轨迹受流场影响较小, 该尺寸颗粒的撞击分数均达95%以上, 是造成壁面撞击的主要颗粒尺寸; 撞击能量分数结果表明, 直径3 ~ 10 μm之间的颗粒是撞击能量的主要来源, 约占总撞击能量的80%.
2023, 55(7): 1451-1462. doi:10.6052/0459-1879-23-192
钝体表面附着物对低速水流压电俘能器性能影响研究
孙维鹏, 刘宸涵, 郁小彬, 胡珅, 钟可欣, 赵道利
低速水流能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补充, 适用于低速水流能开发的压电俘能器已在流场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 而在钝体的表面增加附着物可影响压电俘能器的能量转换. 通过改变附着物的形状、凸起高度和凹陷深度探究其对驰振式压电俘能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利用拓展的哈密顿原理建立俘能器的机械控制方程, 引入高斯定理建立电场−位移控制方程, 并基于准稳态假设计算驰振的水动力及力矩, 进而得到压电俘能器机电耦合分段参数模型. 用伽辽金法离散悬臂梁的位移, 并在此基础上解耦控制方程, 从而得到输出功率及悬臂梁位移近似解. 通过水槽实验获得压电俘能器输出功率的实验值, 并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结果表明: 0.51 m/s流速下, −2 mm椭球型凸起的压电俘能器RMS功率为1.411 mW, 与无附着物的椭圆柱相比增幅为69.88%; 当钝体包裹6 mm凸起的圆柱型附着物时, 悬臂梁末端的振幅为3.07 mm, 相比于无附着物的情况降低了84.83%. 三维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凸起、凹陷为2 mm附着物的应用会使在钝体上形成的压差升高, 进而加剧流致振动, 且会影响从钝体两侧脱落涡的大小及强度.
2023, 55(7): 1463-1472. doi:10.6052/0459-1879-23-065
固体力学
基于超弹性模型的玻璃态聚合物应变强化行为研究
田传帅, 詹林, 肖锐
经典的熵弹性模型多被用于预测橡胶等软材料的超弹性力学行为, 针对玻璃态聚合物在大变形过程中出现的应变强化行为, 早期的理论模型主要采用Neo-Hookean模型和八链模型来进行模拟. 为了验证其他超弹性模型能否更好的模拟玻璃态聚合物的应变强化行为, 文章建立玻璃态聚合物的黏塑性模型, 采用三元件模型来表征玻璃态聚合物在变形过程中的力学响应, 并用Langevin 统计模型来表征熵弹性变形自由能, 针对强化效应, 分别采用三链模型、八链模型、全链模型和p-root模型这4种超弹性模型来构建背应力. 最后模拟了文献中PC和PMMA在单轴压缩和平面应变压缩条件下的应力响应, 以及PETG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力学行为, 全面评估了这些模型的表现. 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显示, 基于p-root模型和八链模型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模拟玻璃态聚合物在单轴加载和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变形行为. 其中p-root模型比八链模型表现稍好, 且这两个模型的误差均显著小于三链模型和全链模型. 文章的结果能为后续玻璃态聚合物强化效应的理论建模提供参考.
2023, 55(7): 1473-1483. doi:10.6052/0459-1879-23-059
基于分子动力学−格林函数法的分形粗糙表面摩擦行为研究
黄仕平, 陈枭, 萧明强
任何物体间的表面摩擦均可看成是粗糙面间的摩擦, 且大部分粗糙表面具有分形特征. 为探究分形粗糙表面的摩擦行为, 利用分子动力学−格林函数法(GFMD)建立微观分形粗糙表面模型, 采用位移加载控制分形粗糙表面的接触和摩擦过程, 并根据广度优先搜索算法识别接触团簇分布. 之后分别计算原子尺度、接触团簇尺度和界面尺度下的最大摩擦系数与摩擦力, 并利用影响矩阵法研究摩擦过程中接触团簇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析接触团簇之间的距离和面积对相互作用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摩擦过程中, 摩擦系数从小尺度到大尺度逐渐减小; 摩擦力随位移呈现周期性波动, 接触团簇并非同时达到最大摩擦力, 而是发生局部滑移, 整体滑移模型预测的摩擦力是分子模拟结果的上限值; 所提出的影响矩阵法可以较好地模拟接触团簇之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影响矩阵计算得到的最大摩擦力与GFMD模型结果基本一致, 而不考虑局部滑移影响计算得到的最大摩擦力比GFMD模型结果大20%, 并且接触团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成反比, 与面积成正比. 结果可为粗糙表面的界面分析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023, 55(7): 1484-1492. doi:10.6052/0459-1879-23-133
真三向应力作用下深部储层砂岩渗透率各向异性实验研究
王者超, 易云佳, 闵忠顺, 冯浩
渗透率各向异性是沉积岩层理结构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 一方面它由原生沉积结构决定, 即原生各向异性, 另一方面它受到总应力和孔隙压力影响, 即诱发各向异性. 为研究真三向应力条件下储层砂岩渗透率原生与诱发各向异性, 以中国东北部S6储气库储层砂岩为研究对象, 采用东北大学自主研制的硬岩真三轴应力−渗流耦合装置对储层砂岩进行渗流实验, 通过稳态法完成同一砂岩3个相互垂直方向的渗透率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 储层砂岩在施加的应力和孔隙压力范围内, 平行层理方向的渗透率${k_x}$为100.94 ~ 113.98 mD, ${k_y}$为98.34 ~ 111.41 mD, 垂直层理方向的渗透率${k_z}$为54.98 ~ 63.29 mD; 储层砂岩3个正交方向渗透率均随主应力增加而减少, 随孔隙压力加载而递增; 与气体渗流方向垂直的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大于与气体渗流方向平行的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 当外部应力方向都垂直于气体渗流方向时, 与层理垂直的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大于与层理平行的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 孔隙压力对储层砂岩渗透率的线弹性响应并不是各向同性的, 孔隙压力对水平层理方向所产生的渗透率增量超过了垂直层理方向. 研究结论为地下储气库储层砂岩渗透率准确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地下储气库的运行和管理提供了新的岩石物性资料.
2023, 55(7): 1493-1504. doi:10.6052/0459-1879-23-051
浅埋海底隧道围岩应力复势函数显式解
金波, 田俊彤, 方棋洪
利用弹性复变函数理论将浅埋海底隧道简化为半无限平面问题, 考虑围岩自重和海水压力的影响, 对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应力分布进行研究. 采用分式映射函数将围岩域映射为像平面圆环域, 在圆环域内将复势单值解析函数展开为Laurent级数. 利用无穷远点应力有界性对Laurent级数幂次项进行确定, 根据地表边界和孔口不均匀应力边界条件得到Laurent级数系数迭代表达式, 将已确定的Laurent级数条件代入迭代表达式中得出复势函数显式解, 从而实现复势函数系数从低次幂迭代至高次幂. 根据应力分量的复变函数表达式即可得到隧道周围各点应力分量. 研究了两个单值解析函数取不同幂次时对结果的影响, 分析了浅埋隧道埋深对环向压应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幂级数解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在隧道上半部分幂级数解与有限元数值解吻合效果良好, 在隧道下半部分幂级数解最终计算结果比有限元结果相对保守; 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复势函数需取足够多项; 随着隧道埋深增大, 隧道底部及两侧孔腰处环向压应力不断增大; 腰部与底部环向应力的差值也随之增大.
2023, 55(7): 1505-1516. doi:10.6052/0459-1879-23-077
磁驱动中心对称挠曲电夹层板力电耦合性能分析
郭子文, 章公也, 糜长稳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材料性能和结构尺寸提出更高的要求, 机电器件的设计越来越偏向于小型化、高频化和智能化.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磁电耦合复合材料不仅能够以较强的磁电转换效率实现磁能、机械能和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 还可以避免结构与机械驱动源的直接接触, 实现非接触调控, 这对于制备多功能微纳米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基于Mindlin所发展的多物理场结构理论分析方法, 结合宏观压磁理论和偶应力挠曲电理论, 研究由单个挠曲电电介质层和两个对称压磁层构成的三明治型夹层板在外部横向磁场驱动下的动态力电耦合响应, 其中通过引入曲率将经典力电耦合理论拓宽到中心对称材料. 夹层板在正弦型全局磁场和均布局部磁场驱动下的动态数值算例表明: 位移和电势具有一定的频率依赖性, 当激振频率达到固有频率时, 振幅达到最大值; 此外, 对称式驱动压磁层分布方式趋于提高多层复合板的力电耦合性能. 文章理论模型和研究结果可为磁控机电器件的优化设计提供新的改进思路.
2023, 55(7): 1517-1525. doi:10.6052/0459-1879-23-103
基于拉格朗日插值的无网格直接配点法和稳定配点法
胡明皓, 王莉华
由于无网格法中大多数近似函数均为有理式, 不具有Kronecker delta性质, 因此难以精确地施加本质边界条件. 边界误差较大容易导致整个求解域求解结果精度低, 甚至引起数值不稳定现象. 文章在无网格直接配点法和稳定配点法中引入拉格朗日插值函数作为形函数, 构建了拉格朗日插值配点法(LICM)和拉格朗日插值稳定配点法(SLICM). 由于拉格朗日插值具有Kronecker delta性质, 可以像有限元法一样简单而精确地施加本质边界条件, 提高这两种方法的数值求解精度. 稳定配点法基于子域对强形式方程进行积分, 可以满足高阶积分约束, 即可以保证形函数在积分形式下也满足高阶一致性条件, 实现精确积分. 同时, 进行子域积分还可以减少离散矩阵的条件数, 从而提高算法的稳定性. 进一步提高拉格朗日插值稳定配点法的精度和稳定性. 通过数值算例验证这两种方法的精度、收敛性和稳定性, 结果表明基于拉格朗日插值的配点法的精度优于基于重构核近似的配点法, 拉格朗日插值稳定配点法的精度和稳定性均优于拉格朗日插值配点法.
2023, 55(7): 1526-1536. doi:10.6052/0459-1879-23-001
基于有限元压缩方法的复合材料RVE创建
田文龙, 齐乐华, 晁许江
文章提出一种有限元压缩方法, 可以简单、高效地创建具有较高增强体体积分数的复合材料代表性体胞单元(RVE), 其具体步骤如下: (1)基于随机顺序吸附(RSA)法生成具有较低增强体体积分数的复合材料周期性RVE; (2)在周期性边界条件约束下, 采用有限元方法压缩前述创建的低增强体体积分数复合材料周期性RVE, 得到有限元网格格式、具有较高增强体体积分数的复合材料周期性RVE; (3)通过后处理提取得到的高增强体体积分数复合材料周期性RVE中所有增强体的位置(和取向), 进而创建CAD格式的复合材料周期性RVE. 采用提出的有限元压缩方法, 成功创建了体积分数达50.0%的球形增强体复合材料的周期性RVE. 采用最近邻距离的概率分布函数、最近邻取向角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Ripleys-K函数和对关联函数对创建的复合材料周期性RVE中球形增强体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 发现创建的复合材料周期性RVE中球形增强体空间随机分布. 基于创建的复合材料周期性RVE和有限元均质法预测了不同类型的球形增强体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 并与实验测试和双夹杂模型预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 验证了创建的复合材料周期性RVE及提出的有限元压缩方法的有效性.
2023, 55(7): 1537-1547. doi:10.6052/0459-1879-23-061
动力学与控制
机器人在轨组装结构的耦合动力学与步态优化
杨胜丽, 吴志刚, 孟得山, 李庆军, 邵可
机器人在轨移动组装空间结构是建造大型航天器最有潜力的方式之一, 但机器人在结构表面作业时两者存在严重的动力学耦合效应, 给空间结构的建造带来了新挑战. 针对三分支机器人行走在空间柔性结构上形成的耦合动力学问题, 提出一种机器人−结构耦合动力学建模与步态优化方法. 首先, 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和欧拉−伯努利梁模型建立机器人−结构耦合动力学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预测机器人在结构表面行走时的耦合动力学响应. 然后, 基于耦合动力学方程推导出机器人运动与结构振动的关系, 以降低结构振动响应为目标开展了机器人行走步态的优化研究. 最后, 对机器人不同蠕动步态运动方式下的空间结构动力学响应进行了数值仿真, 重点分析了机器人以不同步频、不同步长以及不同抬起高度行走移动时对空间结构动力学响应的影响规律. 仿真结果表明, 空间结构的动力学响应与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在设计行走移动组装机器人的运动步态步频时应避免为空间结构固有频率的两倍, 同时在保障机器人组装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运动步长和抬起高度. 并且通过对机器人运动步态进行优化调整可以有效抑制空间结构的振动.
2023, 55(7): 1548-1558. doi:10.6052/0459-1879-23-135
生物、工程及交叉力学
渗流力对裸眼井筒周围应力场及地层破裂压力影响机理研究
王海洋, 周德胜, 黄海, 李鸣
流体渗流进入储层岩石的孔隙喉道时会给岩石骨架施加渗流力作用, 该力会打破储层岩石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 影响岩石的变形与破坏. 尽管大量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已经证实渗流力对岩土破坏有显著影响, 但在石油工程领域有关渗流力的研究鲜有报道. 渗流力对水力压裂裂缝起裂与扩展的影响机理仍不清楚. 基于此, 文章首先基于土力学渗流力定义式和Biot固结理论对压裂液渗流进入岩石孔隙时渗流力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 然后以裸眼井为例分析了渗流力作用形成的应力场, 推导了考虑渗流力作用的地层破裂压力解析解公式, 揭示了渗流力作用对裸眼井地层破裂压力的影响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孔隙压差等于一个大气压时, 单位立方厘米岩样所受体积力渗流力的大小远超同等大小岩样所受体积力重力的大小, 渗流力对储层岩石的作用不可忽视. 压裂液渗流进入储层岩石孔隙时, 渗流力作用可以显著降低裸眼井筒周围的有效周向应力, 增大井壁发生拉伸破坏的可能. Biot有效应力系数越大, 渗流力作用越强, 井筒周围应力场被渗流力作用影响的范围越大. 相比较不可渗透的储层, 渗流力作用显著降低了裸眼井的地层破裂压力. 地层深度越大, 两向应力差越小时渗流力作用对裸眼井地层破裂压力的影响越显著.
2023, 55(7): 1559-1569. doi:10.6052/0459-1879-23-111
基于连接元法的多尺度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
湛文涛, 赵辉, 饶翔, 刘伟, 徐云峰
针对油藏不同尺度复杂几何特征描述和动态连通性识别等难题, 近年来发展了一种基于非欧物理连通网络具有无网格特征的油藏数值模拟连接元方法. 文章将连接元法推广到裂缝性油藏, 从流体流动的角度, 利用连接单元将油藏离散为物理连通网络. 根据节点物性参数、影响域半径和加权最小二乘法给出了压力扩散项的广义差分近似. 结合物质守恒方程计算节点控制体积、基质节点间传导率、裂缝节点间传导率以及基质节点与裂缝节点间传导率, 从而构建渗流控制方程组的全隐式离散格式, 求解压力、饱和度以及含水率等生产动态参数. 引入图论深度优先搜索算法, 基于每个时间步求解的节点间压力梯度, 计算各时间步注入井的劈分系数, 定量表征井节点间的流动关系和连通性. 算例验证表明, 相较基于网格体系的传统方法, 该方法能够自由灵活地刻画包括裂缝复杂分布、不规则油藏边界在内的复杂油藏几何, 在粗化模型情况下能够保留更丰富的流动拓扑结构, 实现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的更优平衡, 能更好满足实际大规模裂缝性油藏的生产动态模拟预测需求, 同时为具有多尺度几何特征的裂缝性油藏及复杂边界油藏的数值模拟提供了新思路.
2023, 55(7): 1570-1581. doi:10.6052/0459-1879-23-069
垂直管中双尺寸颗粒群的混合及分离规律研究
张岩, 任万龙, 张旭辉, 鲁晓兵
深海能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受到各国关注, 而深海矿石是深海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以深海采矿的垂直管水力输送为研究背景, 其管道内流的典型特征是颗粒级配宽且颗粒浓度高. 宽级配特征下, 管道内存在粗细颗粒混合及分离的现象, 可能导致颗粒局部浓度增加, 危害输送安全. 因此, 文章研究垂直管内双尺寸颗粒群的混合及分离机理.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方法(CFD-DEM)开展数值模拟, 针对粗细颗粒尺寸差异大导致体积浓度计算不准确的问题, 提出颗粒群体积浓度计算修正模型以及欧拉场到拉格朗日场的数据映射模型, 并进行程序实现及模型验证. 研究发现粗细颗粒混合及分离过程会造成颗粒群前后出现间断, 并且增加颗粒群局部体积浓度及颗粒碰撞频率. 还定义无量纲颗粒碰撞应力和流固相互作用应力, 表征颗粒碰撞强度和流固相互作用强度. 颗粒群混合到分离过程中颗粒碰撞应力显著增加, 因此可通过颗粒碰撞应力曲线确定初始混合到完全分离的时刻. 此外, 流固相互作用的差异是引起粗细颗粒分离的根本原因.
2023, 55(7): 1582-1592. doi:10.6052/0459-1879-23-020
近场动力学算子方法
李志远, 黄丹, Timon Rabczuk
提出一种基于非局部思想求解物理学问题的近场动力学算子方法(peridynamic operator method, PDOM). 运用PDOM可将任意阶局部微分及其乘积转化为相应的非局部积分形式, 且无需额外地特殊处理间断点与奇异点等问题.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两种非局部算子: 近场动力学微分算子(peridynamic differential operator, PDDO)和非局部算子方法(nonlocal operator method, NOM), 均可视为PDOM的一种特例. 以弹性力学问题为例, 采用变分原理和拉格朗日方程, 建立了适用于分析静/动态弹性力学问题的PDOM模型. 理论分析表明, 当分别限定相互作用域为与位置无关或位置相关的圆形域时, 该PDOM弹性模型即可退化为近年来文献中常见的近场动力学(peridynamics, PD)模型或对偶域近场动力学(dual-horizon peridynamics, DH-PD)模型. 通过3个典型实例: 杆的拉伸与波动、亥姆霍兹方程和含孔板的拉伸, 说明本方法的计算精度、收敛性与数值稳定性. PDOM方法适用于任意均匀或非均匀离散, 且能有效避免零能模式以及由其引起的数值振荡, 可望为各种物理学问题特别是不连续问题的非局部建模求解提供一种新选择.
2023, 55(7): 1593-1603. doi:10.6052/0459-1879-23-107
2023 年 7 期目录
2023, 55(7): 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