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Scopus 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1年 第2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有序波状扰动对壁湍流相干结构的作用
么胜洪, 舒玮
本文在湍流边界层外层引入了正弦波状扰动;实验结果表明扰动波波幅沿流向是衰减的,衰减率与 Landahl(1967)的线性理论结果定性一致。本文发现在扰动波沿流向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以扰动波频率为基频的高次谐波。外层单一频率的扰动会减小内层的猝发平均周期,影响内层的流动结构。
1991, 23(4): 385-392.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54
跨音涡轮叶栅底压的无粘模型
徐力平
本文提出一个无粘的底部压力模型。证明了在给定反压的情况下,超音出口的涡轮叶栅的叶片尾缘的底压以及叶型损失可由该模型确定。与无粘的流场计算相结合,可用该模型计算二维叶栅的底压。对模型的参数研究表明:具有正曲率的喉道下游叶背型面将有利于减少损失;而出口为音速时流动则最为不利。
1991, 23(4): 393-399.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55
定常流中聚合物分子的取向
范西俊
本文将求解纳维-司托克斯方程的有限元方法与分子模型(多球刚杆模型)相结合,从而恰当地模拟刚棒状聚合物分子稀溶液的流动。对于几种定常流动问题,求解了流场和多球刚杆模型的最可几取向,并用图显示了这些结果。这些结果说明了这种方法处理的合理性。
1991, 23(4): 400-410.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56
激波诱导含灰气体边界层中的粒子分布
王柏懿, S.L.Veselyi, V.A.Kulikovskii, A.N.Osiptsov
本文研究当激波沿着一个固体表面等速地穿越含灰气体运动时所诱导的层流边界层特性。考虑了作用在气体边界层中球形粒子的 Saffman 升力,建议了一种计算近壁区中弥散相密度剖面的方法,并给出了数值计算结果。本文结果表明:在激波后方存在着一个弯曲的薄层区域,其中的粒子密度可以比其波前原始值增加许多倍。这种粒子聚集效应对于工业中粉尘爆炸等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991, 23(4): 411-417.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57
对流扩散方程的迎风变换及相应有限差分方法
陈国谦, 高智
本文提出所谓迎风变换,将对流扩散方程分解为对流迎风函数和扩散方程,并构造相应的有限差分格式。对流迎风函数以简明的指数解析形式反映对流扩散现象的迎风效应,原则上消除了源于不对称对流算子的困难,能够便利对流扩散方程的数值求解。有限差分格式具有二阶精度和无条件稳定性,算例表明其准确性、收敛速度及对边界层效应的适应能力均明显优于中心差分格式和迎风差分格式。
1991, 23(4): 418-425.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58
高超音速湍流分离表面热流率的脉动特性
王世芬, 李清泉
本文给出高超音速湍流分离不稳定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试验条件是:自由流马赫数为 7.8,单位长度雷诺数为 3.5×10~7/米。分离流场由有限展长前向台阶产生,并用有高空间分辨率和快速响应的一列平齐安装的铂膜电阻温度计和多通道系统测量其表面热流率脉动。信号的条件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激波的根部由一束压缩波构成,流向展长约二分之一来流边界层厚度,在边界层外汇聚成单一主激波。这种激波结构极其不稳定,出现大尺度运动,流向运动的尺度约为分离激波上游影响区域长度的22%。激波振荡频率为一宽频带,主要集中在 1~3 千赫。在分离激波运动区域,热流脉动呈间歇性,在无扰动和激波扰动间跳跃。可以认为这种间歇性是分离激波系统大尺度振荡的结果。在激波运动区域的下游为分离区,流体继续压缩,热流脉动无间歇。
1991, 23(4): 426-432.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59
极限分析的无搜索数学规划算法
张丕辛, 陆明万, 黄克智
本文研究理想刚塑性介质极限载荷因子的计算方法。根据极限分权理论的上限定理,建立了计算极限载荷因子的一般数学规划有限元格式。针对这种格式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求解极限载荷因子的无搜索迭代算法。这个算法中采用逐步识别刚性、塑性分区,不断修正目标函数的方案,克服了目标函数非光滑所导致的困难。本文提出的算法建立于位移模式有限元基础上,有较广的适用范围,且具有计算效率高,稳定性好,格式简单易于程序实现等优点。
1991, 23(4): 433-442.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60
α铁晶界熵及表面张力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丁家强, 陈致英
晶界也是一种界面。表面张力是晶界的一个重要的热力学量。本文采用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CMD)方法计算 α-Fe,∑=9 的晶界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表面张力,结果与实验值的比较是满意的。发现熵对晶界的表面张力的贡献是很小的,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1991, 23(4): 443-447.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61
理想正交各向异性弹塑性材料平面应力条件下Ⅰ型静止裂纹尖端场
唐立强, 黄克智
在本文中,以 Hill 的塑性理论为基础,详细地讨论了理想正交各向异性弹塑性材料,平面应力条件下Ⅰ型静止裂纹尖端场解。裂纹尖端应力场不包含应力间断线,但包含弹性区。分析的结果表明(i)对于平面应力静止裂纹问题,应力场解不是唯一的,场解中的自由参数必须由远场条件来确定。(ii)裂纹尖端的应力、应变的奇异性,无论是各向异性材料还是各向同性材料,都是相同的。但在各向异性材料中,各向异性参数影响着应力、应变的幅度和分布。
1991, 23(4): 448-457.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62
氢对体心立方金属裂纹尖端变形过程的影响
孙曙明, 顾家琳, 陈南平, 李祖鑫
利用扫描电镜(SEM)原位拉伸,观察了 Fe-3%Si 单晶体裂尖的变形和断裂过程。用网格法加计算机处理系统测出了裂纹尖端的应变场及氢对应变分布的影响。发现在Ⅰ型载荷下,主裂纹尖端应变呈不对称分布,形变带内应变梯度很大。形变带内应变分布为: ε_(yy)=f(x)exp(-Ar).氢不改变裂纹尖端塑性变形特征,但能明显促进裂纹尖端局部塑性变形的非均匀增加。
1991, 23(4): 458-463.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63
参数激励与强迫激励联合作用下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分叉
张伟, 霍拳忠
本文利用多尺度法研究了参数激励与强迫激励联合作用下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分叉问题,给出了分叉集和八种分叉响应曲线。
1991, 23(4): 464-474.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64
正交各向异性厚板的边界元解法
王建国, 黄茂光
本文利用 Hormander 算子法和平面波分解法导出了计入剪切变形的正交各向异性厚板的基本解。建立了计入剪切变形的正交各向异性厚板的边界积分方程。文中详细地讨论了基本解的数值计算,并用边界元法分析了一些算例。
1991, 23(4): 475-483.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65
岩土中弹塑性渗透固结问题的参变量变分原理
曾攀, 钱令希
本文给出渗透固结过程的参变量变分原理,可以用来处理岩土弹塑性渗透固结问题,并不受 Drucker 假设的限制,对于关连或非关连塑性流动情形皆可。
1991, 23(4): 484-490.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66
非线性周期波及破碎波对杆件的作用力
戴榕菁, 林缅, 李家春
本文采用十五阶 Stokes 波的 Pade 逼近,获得了与实验较为一致的流场,并且利用已有的破碎波的速度、加速度场,计算了非线性波和破碎波对各种杆件作用力,比较了它们的主要特征,为海洋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1991, 23(4): 491-196.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67
停歇对疲劳裂纹扩展超载迟滞效应影响的研究
孙国刚, 吴毓岑, 陈建存
本文用 16 Mn和 A 537 两种普通低合金钢试件,较系统地研究了停歇对疲劳超载迟滞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疲劳载荷中的停歇对超载迟滞效应有明显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大小与停歇时的载荷 P_H,停歇时间 t_H 等因素密切相关;不但可能使试件的疲劳寿命减少,也可能使试件的疲劳寿命增加。在工程结构疲劳设计、分析及应用超载迟滞效应时应予以注意。
1991, 23(4): 497-502.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68
表面张力液柱中粘性引起的模分裂
朱如曾
本文证明粘性会使得表面张力所维持的无限长液柱运动模发生分裂(或称分叉),结果是每个轴对称模一次分裂为无穷个。这种现象类似于原生物理学中的 Zeemen 和 Stark效应。无粘条件下的不稳定模分裂后还出现可数无穷个负势能的稳定模,这是关于连续系统模稳定性的 Hare 和 Chandrasekhar 势能判据的一个反例,并解释其物理意义。
1991, 23(4): 503-506.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69
岩石某些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
马良筠, 高安泽, 刘克远
本文对正长岩岩块进行了静态条件下的摩擦系数试验研究,并在振动台上进行了动态条件下摩擦系数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的静摩擦系数高于动态条件下的静摩擦系数。两种条件下的动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也有明显区别。
1991, 23(4): 507-512. doi:10.6052/0459-1879-1991-4-1995-87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