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年度工作总结

首页 > 年度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

2011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12年04月02日

2011 年,在中国科协和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以下简称学会)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引领,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升社团服务能力,把搭建一流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术交流质量、引领力学学科发展作为学会的主要任务,积极开展学会科普教育工作,发挥学会在科技评价和人才举荐方面的重要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以下按照八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开展学科史研究,促进力学学科发展
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术交流质量
三、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升学会国际影响力
四、组织开展系列主题科普教育活动,提升力学的公众认知度
五、推动期刊多元化发展
六、积极推荐优秀科技人才,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七、积极参与科协工作,提升服务会员水平
八、 2012 年重点工作
一、积极开展学科史研究,促进力学学科发展
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集中体现,也是充分发挥学会人才资源优势的重要工作。中国科协七大以来,学会通过精心策划,组织了包括力学界 10 多位院士在内的数十名专家,配合中国科协重点项目,先后承担了《力学学科发展报告》和《史》的撰写工作。
2010 6 月开始,学会主动申请中国科协《学科史研究项目》,并由第八届理事长李家春院士牵头,多位资深力学专家共同参与,启动了中国力学学科史的研究工作。该项目预计 2012 年初完成,共计 20 余万字的专著出版,对力学学科的发展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能够对力学学科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探寻力学学科的发展规律,这一方面为当今力学学科学术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呼吁国家和社会对力学学科的支持与关注,为力学学科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自身发展、培养后继创新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术交流质量

学术交流是启迪学术思想、探讨理论问题、展示新成果、新观点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是学会最为主要的业务活动之一。近年来,学会围绕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发挥分支机构在不同学科领域内的引领作用,组织召开多个系列学术会议,为力学的学科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如图1所示,学会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已经稳步增长到每年近50次,其中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比例保持在20%左右;每年参加学会主办的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次在中国力学大会等多个品牌活动的带动下已经超过8000,充分显示了力学学科的良好发展态势。

1.a近年来参与学会主办学术交流活动人数情况1.b近年来学会主办学术交流活动情况

2011年,学会组织召开学术会议37次(包括国际学术会议8次),全年参会人数增长到7095人次;举办力学教育等各类讲习班5次,参加培训的力学教师和相关科技人员近1000人;举办青年学术沙龙6期。其中最受瞩目的“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于20118月在哈尔滨成功举办,包括30多位两院院士和20余名大学校长,近2400人出席此次大会,是迄今为止中国力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显示了我国力学事业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详见典型事例一)。

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对提升我国力学研究水平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学会一直把提升学术交流的国际影响力作为衡量交流成效的重要依据之一,如表1所示,2011年,学会依托所属30余个专业委员会和工作组有针对性地承办或组织开展各类国际会议8个,基本上都已经成为系列国际例会,例如,作为学会自成体系的国际例会,国际流体力学会议,已是第6次在中国举办,吸引了19个国家近200名专家参会(国外学者比例近30%),受到国际流体力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关注学科之间、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交叉与结合,紧扣学科前沿热点是学会所举办的国际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的“国际计算/实验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不仅涵盖计算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等研究领域和与工程密切结合的结构完整性和健康诊断、地质力学与地质材料、智能结构,先进材料力学等应用研究领域,而且还涵盖纳米力学、生物力学等学科前沿热点,集中体现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特点,为我国学者了解和参与该领域的国际研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1. 2011年学会主办/承办国际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人数

论文数

1

国际计算/实验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

4

南京

510

2

国际声波超材料学术研讨会

5

北京

50

3

第一届动力系统与现代应用数学国际会议

6

西安

40

38

4

第六届国际流体力学会议

7

广州

223

179

5

第三届微电子与等离子体技术国际会议

7

大连

297

332

6

第二届热问题计算方法国际会议

9

大连

76

66

7

第四届雷诺平均-大涡模拟混合方法研讨会

9

北京

74

61

8

第二届哈尔滨国际非线性动力学研讨会

10

哈尔滨

30

三、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升学会国际影响力

通过申请承办世界力学家大会、国际断裂大会、世界计算力学大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例会,学会与相关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沟通渠道,并在此过程中积极开展国际互访活动,把一批中国一流学者推向国际舞台,提升学会的国际影响力。2011年,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和国际断裂学会(ICF)高层多次来华访问学会,学会也利用国际组织高层工作会召开之际进行实地访问,不仅加深了双方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表2)。

2. 2011年学会开展国际互访项目一览

序号

互访项目

时间

针对国际组织

1

接待IUTAM高层来华参加中国力学大会

8

IUTAM

2

赴美国参加第十一届ASTM/ESIS疲劳与断裂研讨会

5

ICF

3

出席国际计算力学协会执行局会议

7

IACM

4

出席IUTAM2011年大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会议

7

IUTAM

5

国际断裂大会(ICF)高层领导来华访问

3

ICF

学会还将承办世界力学家大会和国际断裂大会等国际例会作为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有效途径。目前,由学会承办的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ICTAM2012)和第13届国际断裂大会(ICF13)这两个大型国际例会正在紧张的筹备之中,一方面学会秘书处与国际组织高层保持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中国的大会组委会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包括接待国际组织高层对于会场的考察、维护和更新大会网页信息、制作和分发大会宣传材料、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商讨等等,学会的筹备工作在向国际组织的汇报中均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同时,通过学会层面在整个国内力学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动员,提升了力学学科的社会显示度。

2011年,学会与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合作出版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中文刊名《力学快报》英文版),不仅提升了学会出版工作的国际运营能力,而且也带动了国内力学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详见典型事例二)。

四、组织开展系列主题科普教育活动,提升力学的公众认知度

围绕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学会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通过多年努力,已经逐步建成体系的科普资源平台,能够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群提供寓教于乐的科学参与机会,推动了力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依托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力学与实践》编委群形成的力学科普人才团队,并利用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建立的科普基地实体,学会对既有的科普人才资源、社会资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淀区教委、北京市科委、中科院等)、媒介渠道(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等)、学生志愿者进行了全面整合,形成能够定期举办的系列品牌活动,2011年学会举办的多个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均是系列品牌活动的延续,从面向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员的“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和面向大学生的“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详见典型事例三),到面向中学生的“海峡两岸力学交流与中学生力学夏令营”和“趣味力学制作邀请赛”,活动参与人数近2万人,较好地提升了公众对力学的了解(表3)。

3. 2011年学会开展系列主题科普活动一览

序号

活动名称

时间

地点

人数

1

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5-8

全国

17026

2

追随钱老足迹,发扬创新精神
——科技周活动

5

北京

600

3

15届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7

北京

118

4

第四届全国中学生趣味力学制作邀请赛

10

北京

80

5

第三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

12

北京

150

此外,学会通过下设的教育工作委员会在2011年举办了与力学教育和实验科学相关的基础讲习班,扎扎实实做好力学教育工作(表4)。

4. 2011年学会举办的讲习班情况一览

序号

活动名称

时间

地点

人数

1

基础力学实验教学研讨会暨培训班

5

江苏

84

2

第二届全国超限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讲习班

5

深圳

85

3

力学史培训研讨会暨科技人才力学素养提高班(第二期)

7

西安

40

4

现代光测力学及其应用高级讲习班

8

南京

110

5

第七届全国非线性有限元高级讲习班

8

呼和浩特

65

五、推动期刊多元化发展

学会共主办科技期刊17种,其中英文期刊4种,中文期刊13种。在多年发展中,学会关注各刊特色,发挥其核心竞争力,推动学会主管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注重期刊组稿水平,刊发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稿件。Acta Mechanica Sinica(中文刊名《力学学报》(英文版),以下简称AMS)分别在2011年第二期、第三期和第六期发表美国工程院院士吴耀祖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史维教授撰写的流体力学综述性文章;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中文刊名《力学快报》(英文版),以下简称TAML)创刊号所发表的21篇文章中汇集了包括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和德国马普研究所所长高华健教授等国际知名力学专家的最新科研成果,这些论文得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具有很高的全文下载量和引用率;此外,各个期刊还通过主动邀请和约稿,结合学科热点适时地出版期刊专题,有效提升了期刊学术质量,如TAML“实验力学”专题、AMS的“动力学与控制”专题和《力学进展》的“创刊40周年”专题等。

创立国际期刊,加快期刊国际化步伐。学会致力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研究成果,多年来大力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经过不断的努力,主管的4种英文期刊中,有3种已经被SCI数据库所收录,新创刊的TAML也在加快步伐,力争跻身于国际知名期刊行列。在4种英文期刊中,外籍主编、副主编人数均超过50%,外籍编委人数均超过编委总人数的30%AMS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中文刊名《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3本英文期刊分别与国际知名出版商SpringerElesvier进行多年长期合作;TAML2011年起与美国物理联合会AIP进行深度合作,使得学会期刊编辑队伍能够在国际期刊出版合作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还通过学习利用国际出版平台加快期刊的国际化步伐。

成立主编联席会,互相借鉴、共同提高。2011年为加强中国境内各力学期刊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鼓励各刊办出特色、共同提高,学会成立了包括学会主办的17种期刊和《应用数学与力学》的主编联席会,通过《中国力学期刊主编联席会条例》推动期刊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并将如何实现期刊的资源整合与共同发展和逐步完善期刊电子平台的建设作为未来的工作重点。

继续推动期刊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学会期刊网组建成功后,2011年,期刊编辑部侧重发挥网站的发布和整合作用,一方面期刊网已经实现学会主办的5个期刊刊发内容时时更新功能,宣传各个期刊精彩文章、发布各个期刊动态消息、使广大科技一线人员更好的掌握5个期刊的动态信息;另一方面已经着手开发主编联席会各成员信息的期刊内容以及动态信息,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期刊电子资源的共享,由此推动期刊的发展。

六、积极推荐优秀科技人才,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学会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利用学会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独有优势,以举荐、表彰和宣传等方式提升力学科技工作者的显示度,促进人才成长。2011年,经周培源力学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周培源基金会批准,浙江大学杨卫院士荣获“第七届周培源力学奖”;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理事及青年工作委员会推荐、常务理事评选,刘彬、段慧玲、冯雪、高福平、王春荣获“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这两个奖项的颁奖仪式在“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开幕式上举行,在力学界和社会公众中反响强烈。除了学会自主设立的奖励外,学会还向中国科协等国家部委积极推荐人才参与奖项评选(表5)。

5. 2011年学会向相关部委推荐情况一览

序号

奖项名称

时间

1

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

2010.12

2

2011年度候选创新研究群体

2011.1

3

2011年两院院士候选人

2011.1

4

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2011.6

5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1.7

6

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1.9

上述推荐奖项中,兰州大学“复杂环境与介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力学”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郭旭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学会重视青年力学人才的培养,依托青年工作委员会,自2003年来已经举办了64期“青年学术沙龙”,加强了青年力学工作者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成为青年力学工作者交流思想和联络感情的平台。沙龙实行开放的会员制,以中青年学者为主,每次活动包括1个主题报告和1-2个专题报告,每年举办6次。从2010年开始,每年1-2次在京外举办,已经先后在天津、南京、湖南湘潭和广州地举办,促进了不同地区力学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尤其是面对面就科研团队建设和实验室课题新成果的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对沙龙活动的关注,地方力学机构和高校对申办沙龙活动非常踊跃,活动计划已经安排到了2014年,成为力学界,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参与积极性最高的全国性品牌活动(图2)。

2.青年学术沙龙各个机构作学术报告人数统计(20106-201110月)

七、积极参与科协工作,提升服务会员水平

学会积极参加中国科协各项工作,高度重视科协发布的项目课题,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所属学科领域的专家申请承担项目。2011年,学会承担了《中国力学学科史研究项目》、《学会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学术交流择优项目(中国力学大会-2011)》、《青年科学家论坛》、《追随钱老足迹,发扬创新精神——科技周活动》等14个活动,课题内容涵盖学科研究、学会基础能力建设、学术交流和科普等领域,有力地促进了学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较好的学会社团形象。其中,学会认真实施《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示范项目(2009-2012年)》,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情况,薪酬和考核直接挂钩岗位进行标定,学会办事机构已经形成行之有效的人事管理体系,其职业化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承办国际例会、创办国际期刊和国际交流平台为契机,学会办事机构的国际化运营能力大幅提升。由项目带动起来的学会发展态势良好,在项目的中期考评中受到中国科协领导的肯定,表彰为“优秀”。20115月,学会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标兵”荣誉称号,成为科协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全国学会。

同时,学会把提升服务会员的能力作为自身的基本建设内容,努力为会员开拓新的服务渠道和方式,为会员提供订刊优惠、参加会议费用减免、电子信息服务(电子会讯和会员专刊)等。2011年,学会注册会员增加840人,“在线入会系统”已经在全体会员中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使用,一方面将已有会员数据库导入新系统,另一方面呼吁新老会员重新登录网站注册。目前在库会员数量已由最初的300人增加到6500多人,增长了20多倍;其中2300多位会员通过“”平台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达到总人数的37%,此项工作得到了广大会员的拥护和支持,很多德高望重的院士、教授纷纷在利用学会平台建立了主页。

八、2012年重点工作

学会将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学会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国科协“八大”的总体部署,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学术团体优势,加快学会国际化进程,在提升我国力学的自主创新,提升科学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012年,学会将在理事会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切实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以承办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为契机,推进学会国际化进程,促进我国力学学科走向世界科技前沿;以北京国际力学中心为平台,推动亚洲力学交流的开展;夯实学会组织基础,推动期刊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公众对力学的认识,关注青年力学工作者的培育和成长教育。

(一)开展“2012力学年”系列主题活动

按照理事会工作部署,学会将在2012年组织开展“力学年”系列活动,以期刊宣传、学术会议、媒体见面会、重点力学机构访谈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普及力学知识,为第23

届世界力学家大会的召开进行预热。

(二)做好“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的承办工作

由学会承办的“第23届世界力学家大会(ICTAM2012)”将于20128192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CNCC)召开。这是国际力学界最高水平的学术盛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无疑将成为中国力学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也将成为中国力学在国际舞台集中展现学术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契机。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学会将在国内力学界积极动员,协同组委会和IUTAM大会委员会做好大会的筹备工作,并与相关新闻媒体建立沟通渠道,利用此契机提升公众对力学的了解程度。

(三)抓好“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平台建设

北京国际力学中心在成为IUTAM关联隶属组织后,国际影响力有了较大提升,下一步工作目标是要把“中心”建设成为学会对外交流的窗口。2012年,学会将配合世界力学家大会等活动面向亚太地区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承担起作为IUTAM在亚太地区“国际力学中心”这一重要角色的职责,带动亚太地区力学界的融合与交流。

(四)积极推进学会创新示范项目的实施

2012年,学会参与的中国科协学会创新试点项目进入收尾,学会将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项目的实施,在学会办事机构职业化和运营能力国际化方面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形成适用性较强的学会发展模式,为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典型事例一: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201182224日,“中国力学大会-2011暨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美丽的冰城夏都哈尔滨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包括30多位两院院士和20余名大学校长,近2400人出席此次大会,是迄今为止中国力学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交流盛会,充分显示了我国力学事业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60余家力学相关单位协办。

“中国力学大会-2011”举办之际适逢我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奠基人、创始人之一、首任理事长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为表达全国力学界对钱老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大会特邀请钱老学生、学会第三任理事长郑哲敏院士作回顾钱老的报告;钱学森长子钱永刚先生也应邀出席大会。

开幕式上,分别颁发了第七届周培源力学奖、第十二届青年科技奖以及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和团体赛等奖项。

本次大会为期3天,共收录论文2256篇。大会设立1个主会场、17个分会场、60个专题研讨会。主会场安排邀请报告9篇,分别在822日上午和23日上午进行。来自国内和海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高超吸气推进技术、低维纳米结构、软活性材料、岩石力学、生物力学、复合材料、湍流、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做了大会邀请报告。特别地,大会还邀请郑哲敏先生回顾了钱老关于工程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内容和意义,以及钱老关于应用力学的精辟见解。

17个分会场邀请报告分别在 8 22 下午和 8 23 下午进行,涵盖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计算力学、爆炸力学、实验力学、生物力学、微纳米力学、电子电磁器件、环境力学、流变学、力学教育等多个传统力学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介绍了各自学科近期的前沿研究和代表性成果。

60个专题研讨会于 8 24 全天进行,专题内容多是近年来力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焦点,如有机高分子材料、微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仿生、界面力学、软物质力学、神经动力学等。同时,经典学科依然焕发旺盛生命力,如非线性力学、物理力学、断裂疲劳、水动力学等,聚集了众多学者交流探讨。很多参会代表的报告都是很新的研究成果,尚未在杂志上发表。

大会期间还分别召开了17个学会分支机构的工作会议,大家交流工作,畅所欲言,共谋分支机构的发展。

“中国力学大会”由发起并主办,隔年举办一次,从200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力学交流平台,是力学科技工作者“了解学科前沿的窗口,面向重大需求的桥梁,联系地方经济的纽带,展示青年风采的舞台”。

典型事例二:成功创办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中文刊名《力学快报》,以下简称TAML)创办之前,国外“快报”类的力学期刊只有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一份,学会从2010年开始着手创办这一在国内所有力学期刊中尚属首创的快报类期刊,它的出版有助于向国内外学者快速报道最新成果,并有可能争取到国内、外大量的力学及相关学科的稿件,引导中国学者用最好的文章支持中国期刊的发展,提高国内期刊的科学话语权,实现期刊建设的国际化转型。

2011 1 10 TAML创刊号在国内外正式公开发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李家春院士(第八届理事长)和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共同担任主编,编委会成员40%来自海外,由学会和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合作出版。创刊号共发表文章21篇,出版不到半个月,国际知名出版商Elsevier就主动要求TAML加入其全球数据库Scopus。作为学会在创办国际期刊的大胆尝试,TAML的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力学期刊,除了带有鲜明的快报类期刊特色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期刊编委和出版发布平台为TAML的成功创立和后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海外编委比例近40%;论文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期刊水平;与美国物理联合会(AIP)进行深度合作,成为AIP进入中国后合作出版的第一个学术期刊。

学会通过与AIP联合出版TAML,与AIP保持紧密联系,TAML编辑团队能够较为方

便地通过电话或视频等方式得到AIP在运作国际学术期刊方面的指导和定期培训。

典型事例三: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周培源基金会于2011522日共同主办了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本次竞赛由《力学与实践》编委会承办,教育、科普工作委员会、清华大学协办。

本次竞赛准备工作自201011月发出第一轮通知开始,通过全国各地方学会的积极筹备,组织报名工作,来自全国29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280余所高校,共17026名学生报名参加了此次竞赛。

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于2011522日上午8:30-12:00分别在全国39个大中城市同时举行。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每两年举行一次,本年度为第八届,全国在校大学本科、专科及研究生均可自愿报名参赛。个人赛结束后,竞赛组委会将组织专家组最终评定出个人赛全国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并颁发证书,同时,成绩较好的高校团体将获得参加团体赛资格。团体赛于20118月下旬在清华大学举行,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指定时间内设计、制作某些装置,完成指定的要求。最终的团体赛获奖单位参加了20118月下旬的中国力学大会,并在会上接受颁奖。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www.cn100led.com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 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 中南大学 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天津大学力学系 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 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 浙江理工大学 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 长沙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力学系 甘肃省力学学会 长江科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安徽省力学学会 辽宁省力学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西安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 中南建筑设计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