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进展 http://lxjz.xml-journal.net/ Advances in Mechanics lxjz@www.cn100led.com lxjz@www.cn100led.com en lxjz@www.cn100led.com 1000-0992 <![CDATA[关于非线性力学]]>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7?pageType=en 钱伟长 我们知道,很多年以前人们就研究过非线性问题。但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非线性问题的是钱学森的老师von Kármán。1940年,von Kármán在美国航空科学年会上作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后来发表在美国数学学会会报上,引起了人们对非线性问题的注意。他指出:“现在力学的最大缺陷是仅仅停留在线性化的基础上,而工程实际需要非线性理论。”von Karman兼长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他全面衡量了两个学科领域的状况,提出了一些当时看来难以解决的非线性问题。他的讲话使Friedrichs搁下数学,用整整20年的时间去研究薄板大挠度问题;也促使RiViliu因此去研究非线性材料的有限变形问题,这是非线性力学的开始。从此,力学工作者不断地向非线性力学进军。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钱伟长 我们知道,很多年以前人们就研究过非线性问题。但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非线性问题的是钱学森的老师von Kármán。1940年,von Kármán在美国航空科学年会上作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后来发表在美国数学学会会报上,引起了人们对非线性问题的注意。他指出:“现在力学的最大缺陷是仅仅停留在线性化的基础上,而工程实际需要非线性理论。”von Karman兼长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他全面衡量了两个学科领域的状况,提出了一些当时看来难以解决的非线性问题。他的讲话使Friedrichs搁下数学,用整整20年的时间去研究薄板大挠度问题;也促使RiViliu因此去研究非线性材料的有限变形问题,这是非线性力学的开始。从此,力学工作者不断地向非线性力学进军。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关于非线性力学 钱伟长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7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7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7?pageType=en 0 <![CDATA[板、壳有限变形分析]]>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8?pageType=en 陈至达 薄平板的有限变形理论在1874年出版的Kirchhoff的力学教程中已有讲述,并引入中法线守恒的简化变形假设。在壳体变形理论方面,Aron(1874)首先采用Gauss的曲面参数表示法建立中面几何学,并用弹性力学的一般观点求得薄壳形变势能表达式,结果和Kirchhoff在板问题所得形式相同。但在十九世纪,对板壳力学的发展障碍,是没有建立和梁结构力学方法一样具有简单数学结构的微分方程,藉以解答各类边界支承的实用板壳问题。在本世纪初期,Love,Flügge,Timoshenko等人对板壳理论作了全面发展,他们的贡献是人们所熟知的。但由于缺乏一种严格的数学分析方法,各位学者对板壳空间变形的应变分量与曲率改变的计算公式存在差异,引起长期争论,问题难以解决。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陈至达 薄平板的有限变形理论在1874年出版的Kirchhoff的力学教程中已有讲述,并引入中法线守恒的简化变形假设。在壳体变形理论方面,Aron(1874)首先采用Gauss的曲面参数表示法建立中面几何学,并用弹性力学的一般观点求得薄壳形变势能表达式,结果和Kirchhoff在板问题所得形式相同。但在十九世纪,对板壳力学的发展障碍,是没有建立和梁结构力学方法一样具有简单数学结构的微分方程,藉以解答各类边界支承的实用板壳问题。在本世纪初期,Love,Flügge,Timoshenko等人对板壳理论作了全面发展,他们的贡献是人们所熟知的。但由于缺乏一种严格的数学分析方法,各位学者对板壳空间变形的应变分量与曲率改变的计算公式存在差异,引起长期争论,问题难以解决。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板、壳有限变形分析 陈至达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8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8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8?pageType=en 0 <![CDATA[柔韧构件研究在中国的进展]]>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9?pageType=en 叶开沅 薄板大挠度方程是von Kármán首先提出来的。1939年von Kármán和钱学森又首先对薄壳屈曲问题提出一个重要结论,即薄壳的屈曲现象是一个非线性现象。由于近代工业的要求(如航空、航天、仪表元件等),使得这类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大注意。板与壳的大挠度问题的基本方程是非线性方程,在数学上存在的困难很大,如何求解这些方程便成为这类问题的关键。好多年来,人们企图从各种直接近似解或将方程简化为线性方程组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叶开沅 薄板大挠度方程是von Kármán首先提出来的。1939年von Kármán和钱学森又首先对薄壳屈曲问题提出一个重要结论,即薄壳的屈曲现象是一个非线性现象。由于近代工业的要求(如航空、航天、仪表元件等),使得这类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大注意。板与壳的大挠度问题的基本方程是非线性方程,在数学上存在的困难很大,如何求解这些方程便成为这类问题的关键。好多年来,人们企图从各种直接近似解或将方程简化为线性方程组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柔韧构件研究在中国的进展 叶开沅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9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9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19?pageType=en 0 <![CDATA[一本启发性强的好书:林家翘等著]]>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0?pageType=en 白以龙 该书作者是C.C.Lin(林家翘)和L.A.Segel,1974年出版。中译本已由赵国英等译出,即将出版。这是一本值得向研究工程师一类人员(研究自然科学的确定性问题)推荐的应用数学读本。其特点有: ①一般的数学或应用数学教科书大多是以系统性知识教学为目的,然而具备了这些数学知识的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往往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用这些知识研究实际问题。本书正是为此而写的,采用的是针对研究对象(Case study)的启发式思考(heurlstic reasoning)的写法。因此对已有一定数学知识,而又缺乏独立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本书会起到较大的启发作用。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白以龙 该书作者是C.C.Lin(林家翘)和L.A.Segel,1974年出版。中译本已由赵国英等译出,即将出版。这是一本值得向研究工程师一类人员(研究自然科学的确定性问题)推荐的应用数学读本。其特点有: ①一般的数学或应用数学教科书大多是以系统性知识教学为目的,然而具备了这些数学知识的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往往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用这些知识研究实际问题。本书正是为此而写的,采用的是针对研究对象(Case study)的启发式思考(heurlstic reasoning)的写法。因此对已有一定数学知识,而又缺乏独立研究工作能力的人,本书会起到较大的启发作用。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一本启发性强的好书:林家翘等著 白以龙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0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0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0?pageType=en 0 <![CDATA[非线性介质的断裂和流动]]>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1?pageType=en 欧阳鬯 1.前言在工程和应用科学中,断裂理论特别是它的非线性部分是一个非常吸引人和值得注意的领域。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非线性介质,如非线性弹性的,弹塑性的,粘弹塑性的等。此外,还可能出现这些非线性介质的耦合系统,例如热-力耦合系统等。断裂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乃是发展能为工程所用的断裂准则。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欧阳鬯 1.前言在工程和应用科学中,断裂理论特别是它的非线性部分是一个非常吸引人和值得注意的领域。在实际应用中,人们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非线性介质,如非线性弹性的,弹塑性的,粘弹塑性的等。此外,还可能出现这些非线性介质的耦合系统,例如热-力耦合系统等。断裂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乃是发展能为工程所用的断裂准则。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非线性介质的断裂和流动 欧阳鬯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1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1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1?pageType=en 0 <![CDATA[流动稳定性问题]]>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2?pageType=en 周恒 流动稳定性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这里只着重谈谈平行流或近似平行流的稳定性,也谈一些Taylor涡的稳定性问题。1971年,J.T.Stuart写了一篇综述性文章,谈了到那时为止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所以这里只着重谈最近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周恒 流动稳定性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这里只着重谈谈平行流或近似平行流的稳定性,也谈一些Taylor涡的稳定性问题。1971年,J.T.Stuart写了一篇综述性文章,谈了到那时为止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所以这里只着重谈最近一段时间内的情况。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流动稳定性问题 周恒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2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2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2?pageType=en 0 <![CDATA[论流体运动稳定性理论的两种方法]]>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3?pageType=en 徐硕昌 流体运动稳定问题是流体力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以研究层流如何转变为湍流为主要目的。近一个世纪以来,理论和实验已取得很大进展,但距离最后解决问题还很远。Lin和Chandrasekhar总结了早期用简正模法研究的结果。最近,Joseph,Drazin和Reid作了进一步综述,特别总结了近年来非线性稳定理论的进展。Swinney所编《流体运动不稳定和湍流的发生》对这一研究领域最新结果作了全面评述。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徐硕昌 流体运动稳定问题是流体力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以研究层流如何转变为湍流为主要目的。近一个世纪以来,理论和实验已取得很大进展,但距离最后解决问题还很远。Lin和Chandrasekhar总结了早期用简正模法研究的结果。最近,Joseph,Drazin和Reid作了进一步综述,特别总结了近年来非线性稳定理论的进展。Swinney所编《流体运动不稳定和湍流的发生》对这一研究领域最新结果作了全面评述。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论流体运动稳定性理论的两种方法 徐硕昌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3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3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3?pageType=en 0 <![CDATA[关于流动稳定性的分支解理论]]>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4?pageType=en 陈惠国司徒忠李俊仪朱顶金 流体运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①层流;②湍流。关于“层流向湍流过渡”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专题论文和综合评述。本文介绍流体运动稳定性理论的分支解方法。流体运动稳定性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区分不同流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流动方式的各种临界值。在流动区域、边界条件和外力场给定以后,支配流体实际运动状态的微分方程组(N-S方程)的解就随流体粘性和初始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若能找出区分不同流动状态的临界粘性值,那将是很有意义的。通常认为当粘性下降到低于某临界值后,流动就失去稳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陈惠国司徒忠李俊仪朱顶金 流体运动一般可分为两大类:①层流;②湍流。关于“层流向湍流过渡”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专题论文和综合评述。本文介绍流体运动稳定性理论的分支解方法。流体运动稳定性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区分不同流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流动方式的各种临界值。在流动区域、边界条件和外力场给定以后,支配流体实际运动状态的微分方程组(N-S方程)的解就随流体粘性和初始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若能找出区分不同流动状态的临界粘性值,那将是很有意义的。通常认为当粘性下降到低于某临界值后,流动就失去稳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关于流动稳定性的分支解理论 陈惠国司徒忠李俊仪朱顶金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4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4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4?pageType=en 0 <![CDATA[Orr-Sommerfeld方程的数值解法]]>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5?pageType=en 赵耕夫 研究平行流动或近似平行流动,例如平面Poiseuille流及边界层流动的稳定性问题时,若采用线化小扰动理论,则最后归结为解Orr-Sommerfeld方程的特征值问题。对非线性理论来说,只要是弱非线性理论,一般也要顺序解一串Orr-Sommerfeld方程(齐次的或非齐次的)。因此解Orr-Sommerfeld方程,是研究平行或近似平行流动稳定性问题时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在50年代以前,主要利用渐近法求Orr-Sommerfeld方程的特征值,但一般不能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赵耕夫 研究平行流动或近似平行流动,例如平面Poiseuille流及边界层流动的稳定性问题时,若采用线化小扰动理论,则最后归结为解Orr-Sommerfeld方程的特征值问题。对非线性理论来说,只要是弱非线性理论,一般也要顺序解一串Orr-Sommerfeld方程(齐次的或非齐次的)。因此解Orr-Sommerfeld方程,是研究平行或近似平行流动稳定性问题时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在50年代以前,主要利用渐近法求Orr-Sommerfeld方程的特征值,但一般不能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Orr-Sommerfeld方程的数值解法 赵耕夫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5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5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5?pageType=en 0 <![CDATA[介绍“孤立子,物理学家的数学方法”一书]]>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6?pageType=en 黄迅成 本文推荐德国数学家G.Eilenberger教授最近所写的《孤立子,物理学家的数学方法》(Solitons, Mathematical Methods for Physicists, Berlin: Springer 1981, 192pp.)一书。自然界存在孤立波的现象早在上一世纪就由英国造船设计师和工程师罗素(J.S.Russell)发现了。那是一次偶然的奇遇,罗素在10年之后1844年发表的“论波动”一文中,对此作过生动的描绘: “我观察过一次船的运动,这条船被两匹马拉着,沿着狭窄的河道迅速地前进,被船体带动的水虽不算太多。突然,船停止了前进,船头周围聚集了急剧运动状态的水流,它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而光滑的水峰,又突然离开船头,以极大的速度向前移动。这水峰约有30英尺长,1至1英尺半高,在行进中,一直保持着这起初的形状,速度也不减慢。我骑着马,紧紧跟着,发觉它大约以每小时8至9英里的速度前进。后来,波的高度渐渐地减小,1至2英里后,才消失在蜿蜒的河道中,……”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黄迅成 本文推荐德国数学家G.Eilenberger教授最近所写的《孤立子,物理学家的数学方法》(Solitons, Mathematical Methods for Physicists, Berlin: Springer 1981, 192pp.)一书。自然界存在孤立波的现象早在上一世纪就由英国造船设计师和工程师罗素(J.S.Russell)发现了。那是一次偶然的奇遇,罗素在10年之后1844年发表的“论波动”一文中,对此作过生动的描绘: “我观察过一次船的运动,这条船被两匹马拉着,沿着狭窄的河道迅速地前进,被船体带动的水虽不算太多。突然,船停止了前进,船头周围聚集了急剧运动状态的水流,它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而光滑的水峰,又突然离开船头,以极大的速度向前移动。这水峰约有30英尺长,1至1英尺半高,在行进中,一直保持着这起初的形状,速度也不减慢。我骑着马,紧紧跟着,发觉它大约以每小时8至9英里的速度前进。后来,波的高度渐渐地减小,1至2英里后,才消失在蜿蜒的河道中,……”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介绍“孤立子,物理学家的数学方法”一书 黄迅成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6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6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6?pageType=en 0 <![CDATA[稳定性分析数值方法综述]]>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7?pageType=en 李毓湘葛时俊朱顶金 本文综述了流体动力学稳定性分析中所使用过的数值方法,每种方法都通过文献中举出的一个典型例子作了说明。努力了解近代稳定性计算中所采用的各种数值方法,并汇总在附录Ⅱ中。对与无粘问题有关的各种困难作了解释。还讨论了Navier-Stokes方程作为初值问题的直接解法。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李毓湘葛时俊朱顶金 本文综述了流体动力学稳定性分析中所使用过的数值方法,每种方法都通过文献中举出的一个典型例子作了说明。努力了解近代稳定性计算中所采用的各种数值方法,并汇总在附录Ⅱ中。对与无粘问题有关的各种困难作了解释。还讨论了Navier-Stokes方程作为初值问题的直接解法。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稳定性分析数值方法综述 李毓湘葛时俊朱顶金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7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7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7?pageType=en 0 <![CDATA[耗散结构理论与流体稳定性]]>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8?pageType=en 孙锦山曾先才陈创飞 耗散结构理论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由比利时学派的I.Prigogine和P.Glansdorff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对热力学和统计物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的出现对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乃至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Prigogine因此于1976年荣获了诺贝尔奖金。本文先粗略地介绍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热力学基础,然后应用所得到的Glansdorff和Prigogine广义判据,着重研究带化学反应的Benard对流的稳定性问题。同时我们也将给出层流稳定性和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判据,对它们作定性的讨论。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孙锦山曾先才陈创飞 耗散结构理论是一门新的学科,是由比利时学派的I.Prigogine和P.Glansdorff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对热力学和统计物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的出现对整个自然科学领域乃至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影响。Prigogine因此于1976年荣获了诺贝尔奖金。本文先粗略地介绍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热力学基础,然后应用所得到的Glansdorff和Prigogine广义判据,着重研究带化学反应的Benard对流的稳定性问题。同时我们也将给出层流稳定性和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判据,对它们作定性的讨论。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耗散结构理论与流体稳定性 孙锦山曾先才陈创飞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8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8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8?pageType=en 0 <![CDATA[流动稳定性调研会情况介绍]]>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9?pageType=en 张涤明 1982年5月5—14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了流动稳定性学术调研会。这次调研会是1980年在青岛湍流学术交流会上议定的,由主办,虽然规模不大,但到会代表多是从事流动稳定性研究多年的力学和应用数学工作者,既有研究所和高等学校从事理论研究的代表,也有实际工作单位从事应用研究的代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流动稳定性来说,所交流的问题相当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张涤明 1982年5月5—14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了流动稳定性学术调研会。这次调研会是1980年在青岛湍流学术交流会上议定的,由主办,虽然规模不大,但到会代表多是从事流动稳定性研究多年的力学和应用数学工作者,既有研究所和高等学校从事理论研究的代表,也有实际工作单位从事应用研究的代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流动稳定性来说,所交流的问题相当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流动稳定性调研会情况介绍 张涤明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9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9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29?pageType=en 0 <![CDATA[葡萄树低温损伤力学]]>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0?pageType=en E.DavisonJ.ParoschyW.K.Bilanski董务民 本文旨在探索葡萄类木本植物由于热/应力/应变现象而引起的力学损伤的性质。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用来选择和培育耐寒植物。果树往往因气温突降而冻伤甚至死亡。较多的一种冻伤情况是树干、树枝或藤蔓冻裂。这时裂缝就成为寄生物或病菌入侵的进口。裂缝也使植物组织内部因蒸发而脱水。最后,损伤累积到使植物死亡,另一种冻伤形式是植物组织内部形成冰晶而引起细胞损伤。这种损伤兼有力学和物理的性质,在受冻时,细胞内的水由于脱水及盐浓度增高而丧失,其严重后果便是细胞破坏。细胞内部和细胞彼此间的空间内形成冰晶而引起的力学损伤很常见,它导致细胞组织受破坏。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E.DavisonJ.ParoschyW.K.Bilanski董务民 本文旨在探索葡萄类木本植物由于热/应力/应变现象而引起的力学损伤的性质。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用来选择和培育耐寒植物。果树往往因气温突降而冻伤甚至死亡。较多的一种冻伤情况是树干、树枝或藤蔓冻裂。这时裂缝就成为寄生物或病菌入侵的进口。裂缝也使植物组织内部因蒸发而脱水。最后,损伤累积到使植物死亡,另一种冻伤形式是植物组织内部形成冰晶而引起细胞损伤。这种损伤兼有力学和物理的性质,在受冻时,细胞内的水由于脱水及盐浓度增高而丧失,其严重后果便是细胞破坏。细胞内部和细胞彼此间的空间内形成冰晶而引起的力学损伤很常见,它导致细胞组织受破坏。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葡萄树低温损伤力学 E.DavisonJ.ParoschyW.K.Bilanski董务民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0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0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0?pageType=en 0 <![CDATA[高应变率Hopkinson杆实验技术述评]]>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1?pageType=en 周光泉 材料在动载特别是在高应变率载荷作用下的性质,和静载下是很不相同的,这一点已为人们所公认。von Karman等在40年代所建立的塑性波理论曾在材料动态性质研究上起过重大作用。但它以所谓“应变率无关”假设为前提,不尽合理。事实上,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不仅随应变率而异,不能统一为一个单一的应力、应变关系,而且还与应变率历史有关。这一方面,J.Duffy,U.S.Lindholm以及J.D.Campbell等已做了不少实验和理论分析工作,特别是在铜和铝上取得详尽的数据,并在热激活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建立本构方程的问题。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周光泉 材料在动载特别是在高应变率载荷作用下的性质,和静载下是很不相同的,这一点已为人们所公认。von Karman等在40年代所建立的塑性波理论曾在材料动态性质研究上起过重大作用。但它以所谓“应变率无关”假设为前提,不尽合理。事实上,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不仅随应变率而异,不能统一为一个单一的应力、应变关系,而且还与应变率历史有关。这一方面,J.Duffy,U.S.Lindholm以及J.D.Campbell等已做了不少实验和理论分析工作,特别是在铜和铝上取得详尽的数据,并在热激活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建立本构方程的问题。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高应变率Hopkinson杆实验技术述评 周光泉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1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1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1?pageType=en 0 <![CDATA[介绍“Mechanics of Wave-Induced Forces on Cylinders”一书]]>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2?pageType=en 晏名文 最近十多年来近海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流体动力载荷方面的文献却散见于OTC(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Oceanology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Ocean Development Confereuce, BOSS (Behavier of Offshore Structures), 美国Coast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MTS and IEEE on Oceanic Engineering, 以及欧洲的各国一些有关会议的论文集中,此外还散于各种专业期刊,这给有关科技人员了解流体动力载荷问题的进展和发展方向,寻找理想的科研课题带来困难。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晏名文 最近十多年来近海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流体动力载荷方面的文献却散见于OTC(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Oceanology Conference, International Ocean Development Confereuce, BOSS (Behavier of Offshore Structures), 美国Coast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MTS and IEEE on Oceanic Engineering, 以及欧洲的各国一些有关会议的论文集中,此外还散于各种专业期刊,这给有关科技人员了解流体动力载荷问题的进展和发展方向,寻找理想的科研课题带来困难。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介绍“Mechanics of Wave-Induced Forces on Cylinders”一书 晏名文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2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2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2?pageType=en 0 <![CDATA[海洋平台结构中的疲劳问题]]>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3?pageType=en 曾春华 近三十年来,人们将注意力逐渐转向海洋,因为人们认识到海洋不仅是海上交通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且海洋还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包括数以千亿吨计的石油资源和矿物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的海洋开发。70年代以来,海洋科学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相信不久,人类将进入海洋开发的新时代。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曾春华 近三十年来,人们将注意力逐渐转向海洋,因为人们认识到海洋不仅是海上交通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且海洋还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包括数以千亿吨计的石油资源和矿物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的海洋开发。70年代以来,海洋科学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相信不久,人类将进入海洋开发的新时代。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海洋平台结构中的疲劳问题 曾春华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3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3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3?pageType=en 0 <![CDATA[褶皱的力学研究现状]]>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4?pageType=en 兰腊宝 褶皱一直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地壳中岩层受力发生的弯曲称为褶皱。图1中所列出的各褶皱要素的定义可参见有关专著(1)。由于褶皱形成时岩层所处的变形环境不同,因而自然界中的褶皱呈现各种不同的形态。构造地质学从形态上考虑可将它们分成许多类型,如对称褶皱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兰腊宝 褶皱一直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地壳中岩层受力发生的弯曲称为褶皱。图1中所列出的各褶皱要素的定义可参见有关专著(1)。由于褶皱形成时岩层所处的变形环境不同,因而自然界中的褶皱呈现各种不同的形态。构造地质学从形态上考虑可将它们分成许多类型,如对称褶皱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褶皱的力学研究现状 兰腊宝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4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4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4?pageType=en 0 <![CDATA[流体力学中的数值方法(下)]]>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5?pageType=en 朱家鲲赵国英 本节主要论述无粘流动,其中激波、接触间断面和声波的传播等等起着主要的作用。有关粘性效应起重要作用的问题留待下节讨论。关于求解一维非定常流或二维定常超声速流的无粘气体动力学问题的方法,现今人们最熟知的、发展得最成熟、同时也是最精确的方法就是特征线方法。不过,它的主要缺点是推广应用于维数较高时有困难;一些作者已经完成了这种推广,但是一般来说,这仅是一种难于使用的艺术。二维(x-t或x-y)双曲型方程的基本方法已在几乎所有的气体动力学、偏微分方程等教科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所以这里没有必要重复进行讨论了。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朱家鲲赵国英 本节主要论述无粘流动,其中激波、接触间断面和声波的传播等等起着主要的作用。有关粘性效应起重要作用的问题留待下节讨论。关于求解一维非定常流或二维定常超声速流的无粘气体动力学问题的方法,现今人们最熟知的、发展得最成熟、同时也是最精确的方法就是特征线方法。不过,它的主要缺点是推广应用于维数较高时有困难;一些作者已经完成了这种推广,但是一般来说,这仅是一种难于使用的艺术。二维(x-t或x-y)双曲型方程的基本方法已在几乎所有的气体动力学、偏微分方程等教科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所以这里没有必要重复进行讨论了。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流体力学中的数值方法(下) 朱家鲲赵国英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5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5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5?pageType=en 0 <![CDATA[建立动力学方程的新方法]]>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6?pageType=en T.R.Kane杨海兴 1.前言力学是一门可追溯到几百年以前的古老学科。在Newton之前,只有一些特殊问题,例如落体、天体的运动等被认识。Newton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运动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伹他仅触及质点的运动而未深入讨论刚体的转动问题?幼?Euler给出了刚体转动的一般规律。到了18世纪,随着微积分等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Lagrange提出了多自由度系统运动的一般方程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T.R.Kane杨海兴 1.前言力学是一门可追溯到几百年以前的古老学科。在Newton之前,只有一些特殊问题,例如落体、天体的运动等被认识。Newton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运动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伹他仅触及质点的运动而未深入讨论刚体的转动问题?幼?Euler给出了刚体转动的一般规律。到了18世纪,随着微积分等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Lagrange提出了多自由度系统运动的一般方程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建立动力学方程的新方法 T.R.Kane杨海兴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6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6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6?pageType=en 0 <![CDATA[国外综述评论文章索引]]>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7?pageType=en 力学进展编辑部 固体力学1人mba:tsum至an 5.A.,薄板和薄壳的磁弹性,Appl.Meeh.Re,二36,1(1982):1一5.参562人riman T.、Muleski G E.,地震激发的地下管道响应述评,Earthquake Eng.struct.Dyn、9;2(1981): 133一152.参1093 AtkinsonC.,应力奇点和断裂力学.与〔1〕同,32:2(19了9):123一135.参193碑Bai Y.怕以龙).Dodd B.在杆和板条拉伸试验中的拉伸和剪切不稳定性.Metals Technol.,8,工1(1981): 420一426.参346 BaiY.L.怕以龙)Joh二,onw.,DoddB.....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力学进展编辑部 固体力学1人mba:tsum至an 5.A.,薄板和薄壳的磁弹性,Appl.Meeh.Re,二36,1(1982):1一5.参562人riman T.、Muleski G E.,地震激发的地下管道响应述评,Earthquake Eng.struct.Dyn、9;2(1981): 133一152.参1093 AtkinsonC.,应力奇点和断裂力学.与〔1〕同,32:2(19了9):123一135.参193碑Bai Y.怕以龙).Dodd B.在杆和板条拉伸试验中的拉伸和剪切不稳定性.Metals Technol.,8,工1(1981): 420一426.参346 BaiY.L.怕以龙)Joh二,onw.,DoddB.....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国外综述评论文章索引 力学进展编辑部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力学进展. 1983 13(2): 0-0. article 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7 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7 力学进展 13 2 http://lxjz.xml-journal.net/article/doi/10.6052/1000-0992-1983-2-J1983-037?pageType=en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