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我要入会 联系我们

首页 > >

第九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纪要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3日

2023年5月12-13日,第九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在深圳盐田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十几所科研院校的50余位代表和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会议采用专题报告和集中讨论两种形式展开。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6位参会代表做口头汇报,展示了近几年国内在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成果,并与参会人员进行现场交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夏维东教授从“碳中和”和“碳达峰”角度介绍了热等离子体学科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介绍了等离子体能及其应用、中国工业碳排放情况,并且从“双碳”角度详细介绍了等离子能的作用和应用、经济方面的可行性、相关的技术和科学问题,最后总结热等离子体学科存在丰富的科学技术问题,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大连海事大学的刘景林副教授分享了滑动弧在等离子体中的复杂重整气氛动力学计算,报告详细介绍了反应动力学模拟过程,以及滑动弧质量和能量的传递机理,最后总结数值模拟需要关联实验来完善模型和解释重要的反应物种及路径,并且预测实验中不可行的反应过程和优化反应工艺。西安交通大学的孙昊副教授分享的“热等离子体炬降解SF6温室气体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的袁方利研究员分享的“高频热等离子体制备特种粉体材料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高明工程师分享的“大气压射频热等离子体制备氧化物纳米颗粒”,中山大学的谈颋教授分享了Hi-Nicalon碳化硅纤维在氩气热等离子体条件下的原位拉伸实验研究进展,北京理工大学的韩若愚副研究员分享的“基于电爆炸电弧等离子体法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调控”研究。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周法从电弧加热器的电弧特性、电极烧蚀和工作介质几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随后详细分享了电弧加热器创新研发团队关于30MW三相交流电弧加热器研究的相关进展,报告最后向各位专家介绍了电弧等离子体应用装备北京重点实验室。

清华大学的方川博士分享了氩自由燃烧电弧非平衡运输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该研究旨在发展一种简化方法,计算在满足基本物理规律前提下的非平衡态等离子体运输性质参数。基于修正的Chapam-Enskog方法,揭示了氩自由燃烧电弧放电等离子能量注入机理,并且提出了主动调控等离子体非平衡区的方法。西安交通大学的张雨石博士代表吴翊教授分享了“电弧等离子体电压振荡特性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倪国华研究员从实验和数值仿真两方面介绍了六电极多弧发生器的多弧动态特性,此外还介绍电弧区温度场的诊断方法,最后对电弧等离子体的应用动向进行了总结。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硕士生张奇志介绍了高温气动实验室关于二维特征图像测速法在等离子体流动中的应用。通过提取等离子体流动的特征信号和等离子体流动图像中测量点的灰度值计算不同测量点之间的相位差,获取低压等离子体流二维场的速度信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海兴教授,分别从双温度化学非平衡模型、阳极传热和阳极结构对贴附影响特性的影响、直流电弧再击穿过程的动态行为、耦合电极过程的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研究、新型高稳定性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研制和阳极烧蚀抑制实验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直流电弧样机贴附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孙素蓉副教授分享了飞行器再入高温空气环境下的热化学非平衡流场与辐射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成果。该研究建立了高温空气碰撞辐射模型,开展大了温度、压力范围内的高温空气物性计算、再入过程中激波层内能量弛豫过程研究、飞行器表面热流计算和高温启动辐射热流计算,在飞行器的热障问题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曹进文助理研究员分享的“稀薄气体风洞高频等离子体炬大功率馈入特性实验研究”。

中山大学空间推进实验室杨铖介绍了实验室的发展、主要研究方向和相关研究成果,沈岩教授介绍了200W级低功率电弧加热推力器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上海牧溢投资咨询公司的曹卫球先生关于“双碳目标下的高温等离子体技术”的报告、西安交通大学的张雨石博士代替其导师孙昊副教授分享的“热等离子体炬讲解SF6温室气体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的袁方利研究员分享的“高频热等离子体制备特种粉体材料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高明工程师分享的“大气压射频热等离子体制备氧化物纳米颗粒”、西安交通大学的吴翊教授分享的“电弧等离子体电压振荡特性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学的韩若愚副研究员分享的“基于电爆炸电弧等离子体法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曹进文助理研究员分享的“稀薄气体风洞高频等离子体炬大功率馈入特性实验研究”。

会议的第二部分,大家对热等离子学科的发展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主要观点有:(1)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热等离子体科学也应该结合热点,探索可能的应用方向,同时利用好人工智能,提高效率。(2)各科研单位之间加强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申请和承担课题项目,为学科发展增速。(3)紧跟国家政策方向,解决学科发展关键问题,加强成果转化,支撑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

upfile

联系我们

  • 电话:

    86 10 6255 9588

  • 传真:

    86 10 6255 9588

  • 邮箱:

    office@www.cn100led.com

  • 邮编:

    100190

  •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相关链接

国际组织
部委
团体会员
深圳市海塞姆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力学技术研究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 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克里门森互动(北京)顾问有限公司 中南大学 杭州朗杰测控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天津大学力学系 暨南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力学与土木工程系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 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 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应用力学系 宁波大学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 浙江理工大学 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所 长沙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力学系 甘肃省力学学会 长江科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安徽省力学学会 辽宁省力学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机械工程系 西安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 中南建筑设计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湘潭大学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 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方学会链接

学会公众号

学会微博

力学科普

力学学报

力学学报英文版

力学进展

力学快报

力学与实践
Copyright © 2016 版权所有  I 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  京ICP备05039218号-1, 审核日期:2005年7月7日
Baidu
map